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知識人·強國夢】湯曉鷗:“明察秋毫”的源頭創新

2017-04-30 14:15:16|來源:光明網|編輯:金近

  光明日報深圳4月29日電(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利用城市各個角落的攝像頭抓拍的人臉圖像進行對比,自動識別出罪犯併發出警報;直接輸入性別、年齡、服飾顏色等特徵屬性標簽進行搜索,快速查找出所需要的人員信息……這是許多科幻、警匪電影都會出現的情節,而我國的科學家團隊正在讓這一情節成為現實。

  作為人臉識別準確率紀錄的創造者和保持者,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率領的團隊早在2014年就打敗了人眼,讓機器學會了“明察秋毫”。去年,湯曉鷗的實驗室入選NVIDIA評出的全球人工智能的十大先鋒實驗室,成為亞洲區唯一入選的實驗室。

湯曉鷗人物素描(插圖:郭紅松/光明圖片)

  厚積薄發的關鍵佈局

  “將人工智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的計算機視覺應用尤其會帶來直接的影響。”1992年,還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湯曉鷗就開始學習人臉識別的演算法,畢業後,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立實驗室繼續從事計算機視覺相關領域的研究。湯曉鷗將這一時期的積累稱作“深挖洞、廣積糧”。

  誕生於1956年的人工智能,其技術應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21世紀初,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應用領域整體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湯曉鷗團隊仍然堅持方向,潛心用了十幾年時間來打基礎。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深度學習演算法和大數據為人工智能帶來了“拐點”,人工智能應用領域開始了“加速賽跑”。

  作為最早投入深度學習技術研發的華人團隊,在多年佈局的關鍵技術基礎之上,湯曉鷗團隊迅速取得技術突破。2012年國際計算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CVPR)上僅有的兩篇深度學習文章均出自湯曉鷗實驗室,而在2013年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ICCV)上全球學者共發表的8篇深度學習領域的文章中,有6篇出自湯曉鷗實驗室。

  頂住壓力的關鍵賽跑

  然而,在湯曉鷗實驗室的研究駛入“高速軌道”時,許多科技巨頭企業、“大牌”實驗室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進行研究,想要搶佔計算機視覺應用這一擁有廣闊前景的領域。2014年初,就在湯曉鷗團隊即將發表GaussianFace人臉識別演算法之時,Facebook搶先發佈了DeepFace演算法,達到接近於人眼識別能力(97.53%)的97.35%,引起了世界轟動。

  “Facebook的演算法是基於其擁有的750萬人數據庫,而我們當時僅有20萬人數據庫,雙方力量差距很大,我們的條件處於劣勢。”湯曉鷗告訴記者。2014年3月,其團隊發佈GaussianFace人臉識別演算法,在LFW數據庫上準確率達98.52%,在全球首次突破人眼識別能力。

  2014年6月起,湯曉鷗實驗室開始發表的DeepID系列演算法,逐步將人臉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55%,開啟了整個人臉識別行業技術落地的時代,令我國在該領域躍居世界領先地位。

  長期投入的馬拉松

  在視覺識別的産品應用領域,湯曉鷗團隊仍然“贏得漂亮”,這項技術已經成功實現規模化應用。2016年,中國移動運用其演算法為3億用戶做了手機卡認證,加上銀行等金融領域和商業機構的應用,累計近4億人使用了其團隊所研發的技術。

  “人工智能與産業的結合將成為下一波産業升級的主要驅動力,加快源頭創新是中國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的關鍵。而原創技術研發沒有捷徑可走,是一場長期投入的馬拉松。”湯曉鷗認為,研究人員只有先把“糧食”種出來,才能與産業相結合,真正發揮效力;只有通過技術的源頭創新,才能不被別的國家扼住咽喉。

  “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一路上享受了國家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應該為國家源頭創新發展做些有意義的事,在基礎研究方面為中國人爭一口氣,這是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為促進深港兩地的研究人員交流互通和協同創新,他牽頭組建了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聯合實驗室,並積極招募了一批海外優秀科研人才加入團隊,繼續在源頭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