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一週年:助力企業減負 推動轉型升級
2016年5月1日起,我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建築業、房地産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納入試點範圍,為企業減負,換取企業蓄勢創新、轉型升級的持久動力。
如今,這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實施已經一週年。一年來,這場舉世矚目的改革攻堅克難、有力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産生深遠影響,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天,在中國實行了60多年的營業稅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一天,增值稅在中國實現了對國民經濟三次産業的全面覆蓋。”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説。
新納入試點範圍的四大行業,是增值稅制運行中公認最複雜、棘手的領域,不僅納稅人眾多,而且業態十分複雜。為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財稅部門在政策設計時週密穩健,既按照現代增值稅的要求進行整體制度設計,又安排一系列過渡性政策。在改革推出後不斷補充完善政策安排和徵管服務措施,保證改革持續平穩運行。
金融行業由於其子行業業務種類眾多,業務模式、核算較為複雜,是營改增中“最難啃的骨頭”。“金融業的特點對稅源專業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按行業進行專業化團隊管理,設置了3道稅負分析監控程式對金融企業營改增實施全面跟蹤,幫助企業充分享受改革紅利。”北京市西城區國稅局局長王忠新介紹,西城區內有金融企業2085戶,該區金融企業經歷了稅負先增後減的過渡,去年10月份開始實現了稅負全面下降。
一年來,通過全面推開營改增,有效降低了企業成本,激發了市場活力,增加了有效供給。據統計,預計到今年4月30日,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一週年將實現減稅6800億元左右,這是近年來我國最大規模的減稅措施。
減稅降費本身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營改增後,由於消除了營業稅的重復徵稅,形成了完整的稅收抵扣鏈,最為直接的影響和效果是國家減稅、企業減負,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説,全面推開營改增不但消除了試點企業重復徵稅,減輕了試點企業稅收負擔;更為重要的是消除了試點企業與下游企業之間的重復徵稅,減輕了産業鏈稅收負擔。“營改增具有改在服務業、減稅利益外溢至工商業的特點。”胡怡建説。
各稅種中,增值稅在設計理念上克服了重復徵稅的問題,突出特點和優勢是“中性”,有利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除了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外,在優化稅制、促進産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成效。”財政部部長肖捷説。
首先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在增值稅全面替代營業稅後,稅制得到了簡化,有利於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催生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
統計顯示,營改增實施以來,在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的情況下,第三産業保持了相對較快的增長,2016年第三産業GDP增長7.8%,高出GDP平均增速1.1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為51.6%,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
其次,由於打通了二三産業的抵扣鏈條,製造業企業外購服務、不動産等支付的增值稅都可以抵扣,在拉動服務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製造業轉型升級,實現了服務業與製造業互促共進,尤其會助力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快速成長,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浙江湖州是全國電梯企業最集中的地區。根據營改增政策,從5月1日起,銷售電梯同時提供的安裝服務不屬於混合銷售,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大大減輕了企業稅負。經稅務部門測算,作為湖州電梯龍頭企業的巨人通力僅此一項就可減稅5000多萬元。“新政策後,我們企業稅負有較大下降,有力推動了設備更新、科技創新與加強內部管理。”公司總裁蔣震暉説。
同時,營改增規範了市場運行秩序,促進企業更加注重經營管理規範,積聚發展內生動力。新疆瑪納斯縣國稅局對多家建築企業的近百位項目經理進行建築業納稅人專項輔導,主動幫助項目經理開展專票與普票、專票與無票的稅負分析研判,引導項目經理規範管理,規範使用增值稅發票,依法合規降低稅負。
“對建築業來説,營改增後,那些管理混亂、依靠不開發票偷漏稅來降低成本的企業將被逐漸淘汰。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財務核算規範、內控制度健全的企業將會更好地發展。”廈門中建鑫宏鼎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在稅務部門培訓輔導下,該公司加強規範管理,充分享受改革紅利,稅負持續下降。
作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營改增有力推動了財稅體制改革。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從今年7月1日起,將增值稅稅率由四檔減至三檔。隨著營改增深入實施,我國直接稅體系改革提速,地方稅體系構建加快,稅收徵管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進一步減稅降費,全年再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一定要讓市場主體有切身感受。
“我國著力實施營改增、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有效激發了微觀主體活力,將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正中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