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內>>正文

砥礪前行追趕超越 2017“CRI中外記者看陜西”活動側記

2017-05-02 11:20:2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白薇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 代紅玉 王夢凡 王偲瑤):4月末,關中平原已有了初夏的感覺。4月23日至29日,行程近千公里,從“永恒之城”西安到“青銅之鄉”寶雞,再到“大秦故都”咸陽,參與“見證陜西 追趕超越”——2017“CRI中外記者看陜西”大型採訪活動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0國外籍記者、主流媒體記者,觸摸了周、秦、漢、唐的光輝歷史,見證了陜西科技的強勢崛起,了解了“一帶一路”的政策紅利,探尋了美麗鄉村的致富之道。在人文歷史與現代化建設中,向全球展示了一個“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傳統與時尚完美結合”的新陜西形象。

4月24日上午,在活動啟動儀式上,來自土耳其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簡可代表CRI中外記者團從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網信辦主任孫琳手中接過隊旗。(馬玉 攝)

  觸摸華夏文明之源  感受古老三秦之變

  秦中自古帝王州,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陜西的黃土地孕育了厚重的華夏文明。7天之行,巍巍雄風的西安市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震驚世界的臨潼秦始皇兵馬俑、曲江新區如詩如畫的大唐芙蓉園、寶雞精美絕倫的青銅重器、悠悠千載的大秦故都咸陽……一一呈現在中外記者眼前,數不勝數的文化財富,驚艷了世界。

在西安市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CRI外籍記者受邀在當地一位66歲的老人的留言本上寫下感受。(高崗 攝)

來自印度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那丹觸摸西安碑林石碑感受中國書法 (王偲瑤 攝)

  來自印度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那丹説:“作為一個正在學習中文的外國人,從西安碑林的碑文中能夠了解到中國漢字在不同時代的演變,讓我感到很興奮。”

  來自日本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梅田謙説:“之前我對周朝的印象,大多來源於《封神演義》中所描述的故事,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看到了一個禮儀之邦的文化起源,震撼之餘,受益良多。”

  來自尼日利亞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阿赫邁德説:“西安最讓人感動的就是把文物保護的很好,後代人只要通過文物便可以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

在咸陽市昭陵博物館,該館副館長李浪濤講“活”了歷史,引中外記者讚嘆。(代紅玉 攝)

  採訪期間,外籍記者們被陜西厚重的文化內涵震撼著,同時,他們也把這種震撼傳遞給全世界的網友。

  先進製造業快速發展  扛起陜西追趕超越大旗

  採訪期間,CRI中外記者們先後採訪了秦川機床工具集團、寶鈦集團、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等陜西的重點工業企業。在生産一線,探知陜西工業的發展水準,見證陜西先進製造業領域的發展成果。

  來自日本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梅田謙對陜西工業領域的新技術和高科技大為驚訝:“高速運轉的智慧機器、高科技工業産品,幾乎就是日本工業發展的現有水準,甚至有所超越。”他認為,在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堅實的工業基礎及準確的戰略定位之下,陜西今後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秦川機床工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龍興元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 (高崗 攝)

  來自印度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那丹説:“寶鈦集團僅2017年一季度的收入就達到50.8億,這足以證明陜西在裝備製造領域的行業地位。”那丹覺得,透過陜西的一角,完全可以看到中國的工業非常強大、有力,前景很好。

  裝備製造業是陜西省的支柱産業。近年來,陜西省緊抓國家振興裝備製造業的歷史機遇,圍繞“中國製造2025”陜西實施意見,積極培育大型龍頭企業,打造産業集群基地。

在西安市高新區,來自克羅地亞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外籍記者瑪黛阿(左)與來自阿爾巴尼亞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艾達·麥萊佩澤(右)與3D列印産品合影。(高崗 攝)

  深耕“雙創”沃土  智慧城市其勢已成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驅動是西安高新區發展的永恒主題,更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歷史命題在此落地生根,“古城西安”便又多了一張智慧城市的名片。

  先進的3D列印技術,驚險的AR·VR虛擬現實體驗,前端的生物醫藥科技……當已形成半導體、通信、生物醫藥、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等多個千億産業集群和創新創業示範園區呈現在外籍記者面前時,他們驚嘆于西安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交輝相映的神奇畫卷。

  來自印度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阿尼爾表示,西安高新區i創途眾創公園的體驗,顛覆了他對西安的認識,這座城市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並迸發出無限的創意和活力。這裡聚集了如此多的年輕人,有智慧、有能力,他們是高新區的未來發展的引擎,西安的科技實力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個醫藥類母嬰APP的項目,讓來自泰國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茵塔妮大為讚嘆:“只需要通過APP,醫生就可以根據孕婦的檢查結果作出準確的診斷。”茵塔妮希望,這樣的高科技也能在她的家鄉泰國得到應用。

在西鹹新區,CRI中外記者與“西小鹹”(西鹹新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吉祥物)合影 (王偲瑤 攝)

  緊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  陜西融入國際化大格局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近幾年陜西一直致力於打造內陸對外開放新高地。西安領事館區、國際內陸自由港、自由貿易區的相繼建設,讓陜西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一個具有國際水準、投資貿易便利、高端産業聚集、金融服務完善、文化交流深入的陜西令外籍記者紛紛稱讚。一個開放、多元、富裕、創新的新陜西正在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更為璀璨的明珠。

  隨著“長安號”貨運班列和陸海聯運新航線的開通,陜西以陸港和空港為基礎的立體化物流網正在形成。來自阿爾巴尼亞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艾達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為陜西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陜西乃至中國的物品從這裡始發,銷往世界各地。國外的優質資源也可以通過這一渠道進入中國,來到陜西。

西安浐灞生態區管委會副主任成斌接受中外記者採訪 (高崗 攝)

  來自烏拉圭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勞拉點讚西安領事館區,她説:“西安領事館區的建設不僅能推進西安的國際化進程,也將給予外國朋友來到中國旅遊更多的安全感。”

  開發特色鄉村遊  陜西全域旅遊新格局明晰

  “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如今被遊客冠以“陜西麗江”之美稱。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袁家村還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村。如今,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它成為了年接待遊客超過550萬人次的旅遊景區,不僅是陜西鄉村旅遊的一張名片,更是陜西新農村建設的樣本。多年來,袁家村通過發展旅遊推動農産品、農創品的品牌化,並以此推動袁家村産業發展。村民入股分成,多勞多得,探索創新逐步解決三農問題。

  來自羅馬尼亞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達尼埃爾表示:“袁家村是中國農村發展變遷的一個呈現者,因為這種創新發展,中國農村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中國農民的生活水準也會越來越高,令人讚嘆。”他認為,袁家村有很濃的商業氛圍,更確切地説不像農村,而像城市,但是從解決人們就業、致富層面來説,這是一種非常值得借鑒並推廣的模式。

CRI中外記者在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合影 (張金祥 攝)

來自土耳其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籍記者簡可在寶雞品嘗鍋盔夾辣子 (代紅玉 攝)

  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對陜西提出了“追趕超越”的殷切希望。這是關懷,更是使命。兩年多來,面對嚴峻複雜的發展形勢,陜西省委、省政府帶領各級幹部群眾櫛風沐雨、攻堅克難,紮實砥礪前行,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古老三秦從欠發達省份跨進中等發達省份行列。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自貿試驗區建設,把陜西從內陸省份推向“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高起點佈局的大西安格局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新增財力和財政總支出兩個80%用於民生……一件件大事、喜事實事奏響了一曲曲追趕超越的壯麗凱歌。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