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開放與合作才能發展——走訪海絲重鎮泉州

2017-05-04 16:47:5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章文君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楊喆):泉州,亦稱刺桐,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架起了東西方商貿、人文交往的橋梁。在即將於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前夕,記者來到刺桐港,去探尋泉州興衰更替的歷史印記,展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與繁榮的美好前景。

  泉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綿延曲折的海岸線自古就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早在西元前二世紀,就有關於閩越人習于航海的記載。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榮介紹説:“閩南這個地方土地貧瘠、人多地少、窮,窮怎麼辦?窮則生變,我們張開眼睛,面朝大海,所以我們闖蕩江湖,男人就要漂洋過海到南洋去謀生。”

  海上交通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從宋元時代開始,泉州逐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港口,為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泉州的經濟、社會、文化也在頻繁的對外交流中得到快速發展。

  由於海外貿易量大,泉州設立了“榷利院”、“海路都指揮使”等專門機構來管理海外貿易。到西元11世紀,古代海關——市舶司在泉州設立,商人們免去長途轉運的麻煩,從泉州領取公憑(古代護照)便可直接出海貿易。

  西元12—14世紀是泉州海上交通的繁盛期。造船技術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以及政府對海外貿易的大力扶持,都極大地促進了泉州海外貿易的興盛。

  泉州為什麼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港口?是什麼吸引了各國外商不遠千里來到這裡?因為泉州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互利共贏的國際貿易平臺。李國榮館長介紹説,按照記載,即便物流成本和稅收成本佔到商品價值的近一半,中國的商品依然受到世界各國的追捧,商人們依然有利可圖。

  李國榮説:“我在泉州還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再運回我原來的市場賣掉。從泉州運來的東西是各個地方的暢銷品。説白了,我把東西運到泉州我一分錢不賺都是賺,我把貨賣出去只要把本錢回來,我買到東西拿回去到我原來的市場,我又狠賺一筆。這才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命脈,這才是泉州港繁榮興盛的根本,就是泉州提供一個市場,它可以吸納、消費世界上各地運到泉州的貨物,哪怕這路上物流要去掉百分之四十,政府收百分之十的稅收,都還是讓你有錢賺。”

  “第五天傍晚,抵達宏偉秀麗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個港口,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這個地區風光秀麗。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豐富。這裡的居民,民性和平,喜愛舒適安逸,愛好自由。”這是馬可·波羅在其遊記第二卷《刺桐城》一章裏,向世人介紹他在泉州的見聞。對此,李國榮館長感慨道,“馬可·波羅發現的泉州的這種秘密,恰恰就是開放的、自由的、互惠互利的大貿易、大航海、大交流、大和平年代才有的現象,這種模式難道不就是當下我們所倡議的聯動的、包容的、創新的世界經濟的一個歷史上的存在嗎?”

  刺桐港的歷史向我們訴説,開放才能發展。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新時代命題下,各國各地區只要秉承開放、合作的心態,順勢而為,搭乘“一帶一路”的順風車,就能夠共同發展,共享“一帶一路”的發展紅利。

標簽:一帶一路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