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10大關鍵詞

2017-05-05 18:21:14|來源:國際在線綜合|編輯:楊玉國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先後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新常態”、以及“供給側改革”等重要論述,為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瞭方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我們跟著人民論壇網的小編一起回顧下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10大關鍵詞,盤點收穫的喜悅,也在思考中迎接十九大的到來。

  關鍵詞:“一帶一路”

  【背景及意義】

  “一帶一路”建設是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提出的偉大構想,也是黨中央主動應對國際形勢深刻變化和我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圍繞推進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作出的重大決策。“一帶一路”是針對國際合作中的瓶頸和制約因素提出的“中國方案”,以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為世界經濟注入正能量。

  【成果】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已初步完成規劃和佈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細作、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3年多來,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中國已同20多個國家簽署了産能合作協議,同17個國家共同建設了46個境外合作區。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金融合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保障體系正在形成。據統計,目前設立的各類多雙邊産能合作基金總額已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人民銀行已與20多個沿線國家央行簽訂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開業運營,中國出資400億美元設立的絲路基金已參與了一些項目的融資。

  關鍵詞:中國經濟新常態

  【背景及意義】

  習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當時,他説:“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新常態是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高度概括,是對我國經濟今後一個時期戰略性走勢的科學判斷,是謀劃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

  【成果】

  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這對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和健康發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應。

  2017年一季度,中國經濟GDP增速6.9%,創六個季度以來的最高增速。從速度看,去年中國經濟增長6.7%,雖較過去兩位數的高增長有所放緩,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位居前列。從結構看,投資與消費結構進一步改善,三次産業結構繼續優化,一季度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達到56.5%。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特徵更加明顯,穩中向好的態勢不斷鞏固。中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的態勢在加強,回暖具有可持續性。

  關鍵詞:京津翼協同發展

  【背景及意義】

  2014年習近平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對於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國家形象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成果】

  三年來,從頂層設計到全面實施,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産業發展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歷史性工程積極推進,開局良好,協同發展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014年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積極成效。京張、京霸鐵路等重大軌道交通項目加快建設。現代汽車滄州第四工廠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産。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加快建設,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成立並有序運轉,一批重大改革舉措穩步落地,探索積累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規劃範圍涵蓋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等3個小縣及周邊部分區域設立國家級新區,即雄安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背景及意義】

  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大勢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

  【成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作實實在在,“三去一降一補”在部分領域的成果超出預期。2016年鋼鐵煤炭去産能任務提前完成,商品房待售面積持續下降,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有所回落。中央預算內投資向扶貧、基建、産業升級等領域傾斜。綜合來看,五大任務取得的初步進展帶來了生産和需求領域積極變化增多,市場預期明顯改善,投資保持平穩增長,企業效益持續好轉等積極因素,為接下來的改革奠定良好開局。

  關鍵詞:三去一降一補

  【背景及意義】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當前經濟新常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戰略,形成了“三去一降一補”的經濟工作部署。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三去一降一補”目的是為了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這五大任務,主要是針對我國在供給側存在的突出問題而提出的綜合性解決措施。

  【成果】

  在去産能方面,鋼鐵行業在去年退出6500萬噸以上産能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産能利用率達到了73.7%;在去庫存方面,自去年“9.30”以來,中國超55個城市發佈了各種相關房地産調控政策160余次,樓市調控層層加碼後進入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的“四限時代”。3月17日,北京出臺史上最嚴調控,掀起了全國新一輪樓市調控收緊潮,全國樓市出現降溫。同時李克強表示表示今年再完成棚戶區住房改造600萬套,繼續發展公租房;在去杠桿方面,今年4月起,銀監會連續發文,提出了對銀行業十大類風險的具體防控要求,要求銀行縮短融資鏈條,降低企業債務杠桿。在降成本方面,工信部發揮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協調聯席會議的作用,推動出臺一系列清費降稅政策措施;在補短板方面,“中國製造2025”政策措施實施以來,“為穩定工業增長、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效果初步顯現。

  關鍵詞:脫貧攻堅

  【背景及意義】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出席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誌,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習近平同志指出,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

  【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成績舉世矚目。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    

  當前,扶貧工作在頂層設計、管理體制貫徹、決策部署落實等各個環節呈現全體動員的喜人局面。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有序摘帽,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關鍵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背景及意義】

  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以2014年《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為頂層設計。財稅體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承擔了重要的使命。財稅體制改革的推進程度、改革過程中的市場化導向等對於其他改革有重要的示範意義,也是國際社會和人們觀察全面深化改革的風向標。

  【成果】

  本輪財稅體制改革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推行至今,伴隨一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成果,現代財政制度建設正邁出實質性的步伐,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目前已取得了多項進展與成果:營改增全面啟動、資源稅改革順利推進、消費稅徵稅範圍逐漸拓展、稅收徵管體制改革啟動等等。

  十八大以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回顧2016年,“營改增”全面推行,全年減稅5000億元,營改增對第三産業的推動作用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騰挪了更大的空間。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繼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落實和完善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政策。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今年由四檔稅率簡並至三檔,營造簡潔透明、更加公平的稅收環境,進一步減輕企業稅收負擔。

  總體來看,包括房地産稅、個人所得稅在內的直接稅改革將成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關鍵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背景及意義】

  李克強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最早是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給,增強微觀經濟活力,加速新興産業發展,又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是經濟發展的引擎。

  【成果】

  2016年,我國創新發展成果頗豐。科技領域取得一批國際領先的重大成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全年新登記企業增長24.5%,平均每天新增1.5萬戶,加上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每天新增4.5萬戶。

  截至2017年3月,我國針對創業就業主要環節和關鍵領域陸續推出了77項稅收優惠措施,尤其是2013年以來,新出臺了67項稅收優惠,覆蓋企業整個生命週期。

  關鍵詞:互聯網+

  【背景及意義】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李克強在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互聯網+是一個很綜合的概念,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引擎,將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環境、資源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産生深遠影響,也將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成果】

  “互聯網+”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正日漸成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引擎。企業和廣大創新創業者正以無限的熱情和激情投入到“互聯網+”事業中,在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高歌前行。

   關鍵詞:中國製造2025

  【背景及意義】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針對産業發展提出了一個新概念——“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是我們由大國走向強國的必然戰略選擇,工業是中國成為世界有影響力大國最重要的經濟基礎。目前,中國工業正處在進軍世界先進製造業領域的關鍵階段。

  【成果】

  自“中國製造2025”實施以來,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慧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創新等“五大工程”紮實推進;2016年度15個重大標誌性項目中,7個完全落實,4個基本落實,其餘正在推進。

  2017年,工信部將重點推進六方面工作:加大“五大工程”實施力度,積極推進創新中心建設;擴大試點示範城市(群)覆蓋面;實施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推進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優化製造業發展環境。

  工信部今年還將選取20-30個城市(群)繼續開展“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創建,指導試點示範城市(群),在落實新發展理念等方面先行先試。

  (綜合整理自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新聞網、求是、中國網、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網等)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