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香港故事”講座在香港開講
6日晚,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辦的第三期“香港故事”講座在香港尖沙咀街坊福利會開講。圖為香港武術聯會武術顧問廖國存專程(左)與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席何志平(右)在回答現場觀眾提問。
國際在線消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劉志敏):6日晚,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辦的第三期“香港故事”講座在香港尖沙咀街坊福利會開講,邀請享譽海內外的武術界名人、香港武術聯會武術顧問廖國存專程前來開講。
香港曾經是“武林高手”匯聚的地方。上世紀前半葉,不少身懷絕技的武學宗師從內地南遷,在香港開館授徒,習武之風一時鼎盛。及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金庸的小説、李小龍的電影等武俠作品走向世界,引起轟動。香江的“拳來拳往”,鋪陳了中國武術南北融合、東西碰撞的近百年曆史,是中國文化融合併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香港中華文化學院主席何志平在致辭中發表了《拳來拳往——武術發展與文化軟實力》的專題演講。做過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的何志平年少時為強身健體,拜師習武,五郎八卦棍、梅花槍、崑崙劍、劈卦單刀、蝴蝶雙刀、單鞭雙鞭和行者棒,梅花拳、工字伏虎拳、虎鶴相形拳、五形五行拳等等無一不通。何志平説,“拳來拳往”一詞高度概括了上世紀中國武術各門各派南北交流、以及中國功夫走向西方世界,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的百年曆史,而香港在“拳來拳往”的進程中功不可沒。
何志平強調,中國武學的精義不在武,而在學,蘊含的是道德和哲學,體現的是文化和修養。中國功夫不僅僅局限于自我的強身健體,更飽含著拳拳愛國之情,是廣大中華兒女抵禦外敵、保家衛國、振興中華的歷史見證。李小龍的功夫片、金庸的武俠小説等中國功夫的文化符號,將中國武術與儒家思想、老莊哲學、佛學世界觀結合起來,在歐美國家引發了追捧熱潮。他説,如今社會轉型、娛樂多元化、加上外國武術傳入的衝擊,傳統中國功夫面臨著挑戰,但功夫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民族軟實力所在,值得全球華人珍視、傳承、推廣。
中國國家武術段位八段、香港武術聯會武術顧問廖國存講述了上世紀初南下的中華武術在香港本地的發展、走向世界的過程,以及展望在當前全球化資訊時代下,中國功夫代表的中國文化未來的發展路徑。在香港精武會中作出重要貢獻的廖師傅認為,近代“精武會”的成立推動了各門派的交流,在列強入侵、國難當頭的時代,激發了全民的愛國熱情。同時,精武精神也進一步團結了海外華僑華人。他同樣強調,香港在中國功夫向海外推廣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悉,“香港故事”系列講座針對當前香港年輕人熱衷探討的“本土文化”話題,選擇香港市民感興趣的主題,通過港人熟悉的話語,講述香港發生的故事。何志平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講座,打破香港人對“國民教育”的刻板印象,幫助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認識香港發展的方方面面,了解自己的家國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