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與瓷器的故事:老友相見 分外想念

2017-05-09 21:54:12|來源:央視網|編輯:靳松

  央視網消息:城以瓷興,民以瓷生,福建泉州的德化陶瓷已有3000多年曆史,瓷器晶瑩如玉,在海外有“中國白”的美稱,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德化陶瓷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産品銷往了190個國家和地區。

   從宋元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德化的陶瓷通過泉州的港口到達了世界各地。2014年,這裡建起了德化陶瓷産業園,在這個佔地2萬多平方米的産業園裏,陶瓷企業有2600多家。鄭鵬飛家中三代都從事陶瓷生産,十多年前他開始帶著自己企業的樣品到歐洲開拓市場。剛開始時非常艱難,樣品還因為是來自中國而被懷疑品質能不能符合標準。

   這兩年,鄭鵬飛所在企業的海外朋友圈越擴越大,客戶已遍及80個國家和地區,不出德化縣,也能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像黎巴嫩、伊朗、巴林、迪拜等。很多客戶慕名而來,以前是單槍匹馬去開拓市場,現在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後盾,鄭鵬飛們更有自信了。

  馬來西亞德化會館聯合會總會長:我們的國家主席提倡的“一帶一路”,從兩年前多三年前提倡,到現在已經從概念到落實了。我們看到德化陶瓷能夠暢銷海外。中國經過“一帶一路”進入馬來西亞的資金,已經帶動馬來西亞的經濟,而且一個強大的中國,能夠給海外華人僑胞帶來尊嚴。”

   陳金桂和陳添貴三年前回到德化創業。德化縣近年來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扶持中小企業,他們説像他倆這樣90後開的工作室周圍就有30多個。

   應健是英國一家陶瓷藝術品工作室的設計師,一年前,他手上一個胡椒罐的設計難住了英國、法國的許多陶瓷工廠。來到德化的工廠以後,廠長用注漿和硬坯的方式做,用很簡單又很節省的辦法解決了技術上的問題。這就是一個中國智慧解決了世界難題的典型例子。“一帶一路”就像一個平臺,給我們創造了跟全球更多設計工作室跟設計師進行智慧碰撞的很好的機會。

         日本陶瓷設計師 水出勝:來中國後才會的技藝,在日本是不會的。這是因為來了中國之後,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再和日本文化相融合,製作出了新的東西。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事情。那時在日本也經常看到一帶一路的新聞,我是知道一帶一路的,在那個政策中,我覺得我也是一個小小角色的執行者。”

         德國設計師 蘇書:“一帶一路”的倡議在德國很普遍,尤其是對中德或者中歐之間的合作有興趣的人來説,我認為這是非常積極的,它對雙方來説一定會是雙贏的局面,我希望中德之間會有更多的合作。設計越來越全球化,這當然是好事。

         陶瓷藝術策展人 鄭炯鑫:我們以前做的觀音、彌勒,線條、人物表情刻畫都非常到位,每一根頭髮絲都做得非常清楚,現代的藝術可能不一定像古代的那種風格,他就是做一些比較讓你很有想像力的。我們現在隨著這個“一帶一路”的構想,我們對外不管是文化交流也好,人員往來也好,還是學術研究也好,都大大加強了。

         陶瓷工作室 孫大為:我覺得“一帶一路”就有點像陶瓷,是媒介一樣的,它有很多種可能性,可以跟世界很多民族、文化聯繫,就像一個藝術作品一樣,可以連接各個行業、各個領域。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