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清外媒誤讀 中企建設“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

2017-05-10 14:31:19|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張斯路

  核心觀點:在世界向“一帶一路”建設投來讚賞的目光,為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成就祝福和點讚時,也傳來了一些誤讀、誤判甚至曲解的聲音,認為中國企業在海外“掠奪資源”、“輸出落後産能”。對此,有專家指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事情,它在全球的開展迫切需要當地國家政府與人民的支持與理解。因此,對於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我們需要加以正視,對症下藥,“正本清源”。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一直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在三年多的時間裏,“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已經形成了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在此過程中,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核心力量的中國企業乘著東風“揚帆出海”,積極投入到對相關國家的投資建設中,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不斷加深與沿線國家在裝備、技術、管理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一系列重大項目先後落地開花,與沿線國家實現了合作、互利、共贏。

  然而,在世界向“一帶一路”建設投來讚賞的目光,為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成就祝福和點讚時,也傳來了一些誤讀、誤判甚至曲解的聲音,認為中國企業在海外“掠奪資源”、“輸出落後産能”。對此,有專家指出,“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事情,它在全球的開展迫切需要當地國家政府與人民的支持與理解。因此,對於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我們需要加以正視,對症下藥,“正本清源”。

  誤解:中國企業借“一帶一路”掠奪沿線國家資源?錯!

  “一帶一路”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世界性事業,倡議雖來自中國,但成果惠及世界。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的目的是謀求雙邊、多邊的互利共贏。有外媒認為,中國企業借助“一帶一路”“走出去”的同時,是在搶奪別國的資源、市場和就業機會,這顯然曲解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本意,也是對中企在海外建設的認識存在偏差。

  “企業需要研判,‘走出去’以後選擇的項目是否是當地國家發展需要的、國家戰略支持的、人民需求的,如果不是,那麼這個項目的定位就是錯的。”中泰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道強表示。

  在這樣的定位下,中泰集團在塔吉克斯坦建設的農業産業紡織園項目為當地引進了世界一流的來自美國和瑞士的紡織設備,讓塔國的工業與農業水準向前邁進了三十年。項目修建恢復的水利設施中,80%的水力資源用於農民的田地灌溉,解決了三十萬人的吃水問題。此外,作為塔國重要的民生項目,總統在休息的時候都親自下地摘棉花。

  中車株機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周清和也指出,“合作、互惠、共贏”是中企在海外受當地國家尊敬的關鍵。在和馬來西亞開展合作的八年曆程中,中車株機在馬設立了兩家子公司和一家合資公司,員工本地化率超過80%,為馬來西亞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有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2017年初為止,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已經參與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目前累計投資超過了180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超過10億美元的稅收和超過16萬個就業崗位。

  大量事實證明,中企在海外參與當地國家建設時,使許多國家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使當地的資源優勢變成了産品優勢。這些産品優勢進一步發揮,又增加和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擴大了就業,直接或間接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在這些實踐中,中企也提升了自身能力,促進了國際化進程。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中企和當地國家共同成長、共同發展,做到“多頻共振”,“獨唱”變“合唱”。

  誤解:中國借“一帶一路”淘汰落後産能?錯!

  近年來,國內許多製造業企業依託“一帶一路”拓展國際業務,和沿線國家進行産能合作,符合了沿線國家加速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的需求。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這些合作是符合經濟規律的自然的合作,而並非是部分外媒口中的中國企業借此機會“淘汰落後産能”。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規劃特別明確,劣質、低效、污染、沒有競爭力的産能不能“走出去”,相關行業的國際産能合作項目應符合項目所在國的環保、能效等標準,禁止將國內明令淘汰落後的裝備通過國際産能合作項目輸出。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和我國産業優勢,高鐵、通信、電力等優勢産業和能力得到了重點輸出。這並非是落後産能的轉移,而是將産業整體輸出到不同的國家,幫助這些國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製造能力。

  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國機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48個國家,已完工或正在執行的項目達773個,合同金額達736.45億美元,遍及市政、能源、環保、水利、房建、工業建設、石化、交通等多個領域,解決了當地人民在工業生産、民用生活等多方面的問題,有力保障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其中,國機集團攜手中國企業和白俄羅斯企業共同建設的中白工業園成為了新絲路合作共贏的典範。在工業園中,中國的優勢産能得到集群式落地,白俄羅斯的産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和升級,成為國際産能合作的標誌性舞臺。

  可以説,“一帶一路”跨國産能合作帶動了國內多種優勢産業“走出去”,以日益多樣化的合作方式,加強了國際雙邊、多邊、第三方乃至多方企業間的産業合作,是順應世界産業轉移基本規律的創新之舉、共贏之舉。

  誤解:中國企業忽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錯!

  對中國企業而言,“走出去”並非單純的産品賣出去、工廠建起來,也並非簡單的兼併收購,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過去,中國企業在海外習慣於“只做不説”或“多做少説”,缺乏與東道國和當地民眾進行溝通,不會講或講不好“中國故事”,導致很多當地民眾對於中企的印象在一段時間內都停留于“不願意交流”、“只注重利益”的層面。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習近平主席指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只有實現以人文交流為橋、以民心相通做脈,才能鋪就理解之路、架起友誼之橋,從而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將國家與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提高到更高的層次。

  因此,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也是“一帶一路”能否真正取得成功的根本落腳點。

  近年來,中國企業日益重視與東道國當地民眾的情感相融,構建和諧關係。比如,自上世紀60年代進入巴基斯坦援建喀喇崑崙公路以來,中國交建集團始終注重尊重當地文化,要求所有中方員工赴巴前都要接受伊斯蘭教相關知識教育,並有制度保證尊重當地人的宗教信仰和風俗人情。巴基斯坦由於歷史原因,社會階層分化明顯,而中方提倡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位巴方員工,這種尊重促進了雙方之間的友誼,提升了中國文化在巴的影響力。

  此外,中國企業在為投資國提供優質産品的同時,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扶危濟困,造福當地人民。秉持著“為社會做點事、為他人做點事”的企業文化理念,海航集團在“一帶一路”國際對外交流合作中,投入了上百億元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海航集團先後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持續開展Change for Good零聚愛心項目、與世界糧食計劃署合作“迦納學校營養餐計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開展“亞非洲地區女童與婦女教育項目”等,用實際行動反哺著當地社會。

  在“以心相交”的感召下,正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走出國門的同時,在促進就業、熱心公益、改善民生、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也促進了中外的經濟、文化發展的人文交流格局,不斷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共享人文交流合作成果,在感受不同文明魅力中增進了解、收穫友誼。(中國經濟網 劉瀟瀟)

  原標題:辟清外媒誤讀 中企建設“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