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抓住 “最大公約數”,“一帶一路”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增長
5月14日,“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將在北京開幕。這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會議,不僅要對過去三年多來取得的成果進行階段性總結,更要為下一步的發展定下大思路、大規劃,以便讓更多的人從這一倡議中受益,推動全球共同發展。
28國元首及政府首腦、61個國際組織的89名負責人、超過1200位與會代表……一組數據足以體現本次高峰論壇的與會之多、規格之高、代表之廣。而就在論壇召開前兩天,美國政府確認,將派代表團參加高峰論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參與,使得本次高峰論壇的範圍涵蓋更廣,成為一次全球性的盛會。
事實上,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初,國際社會可能沒有預估到它所蘊含的巨大潛力。三年多過去了,這一倡議所取得的早期收穫成果,讓人們驚嘆不已:從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到蒙內鐵路建成運營;從中緬油氣管道全面開通,到中歐班列開行3700多列;從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站動工,到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動工建設,三年多來,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為什麼在短短三年,這麼一個宏大的發展倡議能快速推進,並取得如此多的成果?關鍵原因在於,它抓住了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因而能夠超越國情的不同、制度的區別、文化的差異,成為真正為大家接受並積極參與的一個全球性發展倡議。
雖然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距今已有9年,但世界經濟仍未走出危機陰影,復蘇步伐艱難,貿易下滑,增長低迷,由此帶來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反過來又增加了發展的不確定性。正是在這樣複雜多變的形勢下,“一帶一路”來了!
這是中國基於“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要為全球發展作出貢獻”的理念,而創造的一個迄今最重要的公共産品,展現的是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正因此,“一帶一路”倡議不搞排他的小圈子,不帶意識形態色彩,而是歡迎所有認同絲路精神、志同道合的國家“共商共享共建”,通過自由貿易與互聯互通,走出一條共同發展的新路。這對受困于經濟低迷與保護主義的國家來説,好比是久旱逢甘霖,積極參與和響應,是自然不過的事兒。
當然,任何的發展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由於“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發展程度不同,倡議在落實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和挑戰,也面臨著國際輿論一些雜音的干擾。如果説過去三年多,中國主要以雙邊形式,來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話,那麼現在,是時候將所有參與國召集在一起,總結過去、凝聚共識、排除干擾,共同商討下一步的發展大計了。
所以,即將召開的高峰論壇正逢其時。它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擔負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不僅要進行階段性總結和規劃,也致力於打造凝聚更多共識、明確合作方向、推動項目落地、完善支撐體系四方面成果,為“一帶一路”下一步的實施定下思路與規劃。
更應看到的是,“一帶一路”倡議要解決的不僅僅是經濟增長問題,更是“民心相通”、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正如這次參加高峰論壇的伊朗財經部長塔伊布尼亞所説,中國利用自己在技術以及資金領域高超的能力和條件,“為地區和沿線的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團結在一起、相互銜接的機會。”今年3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344號決議,首次載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籲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從這個意義上説,實現“民心相通”、讓“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讓和平與發展永不褪色,才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目的與最終歸宿。(文/盛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