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需要更多大膽創新與勇敢實踐

2017-05-14 17:42:1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各界期待已久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4日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回顧了“一帶一路”倡議的由來、4年來取得的成績,展望了未來的願景,並提出中國將採取的具體推動政策,尤其是最後一方面,可以説是“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推動的源頭動力。

  先來看看習主席提出的具體推動政策:

  中國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支持,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本屆論壇期間,中國將同30多個國家簽署經貿合作協議,同有關國家協商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將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等等,將“一帶一路”建設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事實上,數十個國家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蒞臨高峰論壇,本身就意味著精神與政策層面的共識基本已經達成。所以,這次峰會是“一帶一路”建設進入新的行動階段的標誌。新的行動階段,會面臨各種具體的對接,需要解決實際的難題。

  任何經濟發展,首先需要融通,也就是錢的到位,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這是必須直面的要害,恐怕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中面臨的最大難題。當前正逢全球貨幣寬鬆的收尾期,美國、歐元區都逐漸走向貨幣緊縮、寬鬆慢慢退出,正是錢越來越緊的時期。

  從中方提出的資金方面的支持力度來看,中方願意在這個方面發揮推動作用,並且誠意顯著。但是,中方憑一己之力是遠遠不夠的。沿線國家如此之多,需求如此之廣,中方的資金只能算是一個火種,需要更多國家一起來添薪加柴。如何在當前時期,為“一帶一路”建設融來更多的資金,需要創新的力量。

  一般而言,跨國投資與建設,融資的瓶頸約束之一,是對國際儲備貨幣的需要。但很多時候,這種需要只是權宜之計。比如説,中國與某個國家之間的投資貿易,中國提供先進又便宜的機械設備,對方國家需要付出硬通貨美元或歐元。於是,購買方會去市場上融資,也就是貸入美元或歐元。這個過程就承擔了兩個額外成本,一是美歐貨幣政策收緊的成本,貨幣收緊自然實際利率會上漲;二是匯率風險成本,各國最終還是要將美元或歐元兌換成本幣,才能進入建設的實際行動層面。比如,給工人發工資、從國內購買生産資料,都得換回本幣。

  那麼,這裡就有創新降低成本的空間。比如,進口國家可以從中國的金融機構貸款人民幣。同為“一帶一路”倡議國家,中國必然會加大從對方國家的進口。那麼,對方國家將來就可以用向中國出口所得的人民幣,來歸還中國金融機構的人民幣貸款,這樣就會省去匯率成本與政策風險成本。當然,雙方央行也可以先行貨幣互換,達到同樣的效果,這一點早已是現實。

  任何發展設想要獲得成功,衡量的標準無外乎一個,就是收益大於成本,回報大於付出,多方實現互利共贏。在當前世界經濟前景仍然不確定的時期,“一帶一路”倡議迎難而上,以互通合作之力降低發展成本、推動共同繁榮,是勇氣與智慧的體現,因此需要更多的創新。這種創新,涵蓋貿易、投資、融資、貨幣、組織機構、制度等多個方面。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説,“一帶一路”本身就是一個創新。

  看得見的平常路,往往早被走遍。非凡之路,必然需要非凡的想像力與大膽實踐的勇氣。

  (作者:雷思海)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