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習近平演講增信釋疑 彰顯“一帶一路”強大生命力

2017-05-15 13:59:1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渠鴻儒

圖片默認標題

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併發表主旨演講。 新華社記者馬佔成 攝

  國際在線專稿: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5月14日在北京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併發表了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法國媒體《歐洲時報》5月14日發表評論文章稱,在這場中國主場舉辦的“一帶一路”建設框架內規格最高的國際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向世界闡釋了更為完整、更為系統的“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與內容,讓“一帶一路”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

  文章評價稱,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者,習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講再次表達了這項倡議和平與合作的本質。可圈可點的是,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用五個“不會”,即“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於人”、“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以及“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來強調中國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所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友好合作,這相當於對外界關於“一帶一路”的質疑做出了鮮明的集中回應。

  文章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最大公共産品,涉及的區域廣袤,合作成員眾多,治理模式深刻,操作層面繁雜,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正因為如此,“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至今,在國際社會經歷了一個從疑惑到爭議再到支持的過程。這是一個新事物為外界接受所要經歷的常態過程。

  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約1500名代表出席。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對“一帶一路”建設態度較冷的多個歐美大國也派出代表與會。國際社會態度的變化,既緣于“一帶一路”建設三年多來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惠及多國的成果,也與這幾年來中國不斷表明共建與共贏的態度有關。

  近十年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這使得“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了“雪中送炭”的公共産品。無論是基於擺脫困境的需要,還是參與其中獲得利益的訴求,都顯示出“一帶一路”建設的強勁發展空間。一項公共産品的持久力,更取決於它的價值理念能否最大程度地為公眾所接納。透過這幾年來中國的闡釋不難看出,“一帶一路”建設背後包含的價值理念,具有明顯的和平友好、文明包容特質,與世界各國的普遍追求與認知是吻合的。這才是這項倡議能夠為世界逐漸接受,繼而受到歡迎,以致在未來能繼續扮演重要角色,並可能有更多國家、組織參與進來的根本原因。

  文章還表示,除了合作屬性,“一帶一路”建設的創新屬性也是其為世界逐漸認可的關鍵。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不確定性增加、“黑天鵝”事件頻發、“逆全球化”現象增多的背景下,創新與改革成為廣泛共識,“一帶一路”建設無疑切中了這種關切。這種革新意識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喚醒世界古絲綢之路記憶的同時,又賦予其全新的時空涵義;二是與當前全球治理側重規則治理不同,“一帶一路”倡議更加注重非制度層面的溝通與互動,不急於簽署難以落實或分歧較大的規則、制度,減少了不確定性,增加了靈活性;三是在進行理念創新的同時,也注重貿易、金融、政策、人才、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創新,提升了參與的便捷性,也使這一公共産品能帶來更多“獲得感”。

  全球化時代,中國從未停止與世界的互動,從中國商品“走出去”到中國企業“走出去”,從中國資本“走出去”到中國文化“走出去”,在這一過程中,有共識、有分歧,有收穫、有失去,均屬正常。但總體向好的態勢,使中國逐漸展示出其追求和平、推崇共贏、敢於擔當的大國形象。在此基礎和經驗之上,中國向世界提供的“一帶一路”公共産品,一定會獲得更廣泛的響應,煥發更蓬勃的生命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