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精神需要激活更需要呵護
最近在基層採訪中發現:從經營農家樂的村民,到管理數百人的企業負責人,再到基層政府公務員,不少人在有意無意間都聊到一部電視劇——《雞毛飛上天》。他們當中不少人是英美韓劇的“粉絲”,卻坦言曾認真追過這部國産劇。這部反映義烏商人創業史的現實題材作品受到追捧,或許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人們對於企業家精神的嚮往。
從歷史維度不難找到這部劇廣受關注的原因: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雞毛換糖到貨通全球,義烏商人篳路藍縷的創業史,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家共同經歷的縮影。經營農家樂的村民説,在《雞毛飛上天》裏看到了希望,因為大企業也曾經是農家作坊;有企業負責人覺得,看這部劇就是在重溫自己的創業歷程;有政府公務員則感慨,這部劇很寫實,現在江浙一帶的民營經濟正是從當初的“村村點火,處處冒煙”走過來的。
從現實來看,這部劇雖有各種不足,但劇情滿足了青年創業者的精神需求。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眾創空間4200多家,服務企業12萬家,這些企業多是青年創業項目。記者採訪的不少創業青年,就正在追這部劇。1.1萬餘名豆瓣網友中,79%的人願意向小夥伴推薦該劇,他們推薦語的關鍵詞是:“創業”“勵志”“正能量”……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下,創業青年通過影視作品吸取創業經驗的熱切需求。
與青年創業者追劇取經的熱情形成對比的是,不少成長成熟期的企業投資積極性不高,金融機構和企業資金“脫實向虛”甚至“脫中向洋”,積累了巨大的金融風險和産業風險。而與此同時,消費升級下的國民卻因為買不到高品質産品而大規模“海淘”。2016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6.3萬億元,相當於外貿大省廣東全年的進出口總額。企業經營者向來以敏感捕捉和滿足社會消費需求為核心競爭力,放任龐大的消費需求外流,究竟是不能還是不為?又該如何解決?
企業家精神或許是一劑解藥。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企業家精神”與“工匠精神”一起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4月,中央深改組第三十四次會議又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的意見》。這表明,黨和政府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企業家的重要作用。如果説“工匠精神”強調的是精工細作,旨在提升中國製造的品質;那麼“企業家精神”則是注重生産交易創新,讓社會生産與需求匹配,不斷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商之大者,利國利民。有家國情懷、精神信仰、使命擔當,才能從商業、企業經營者上升為企業家。清末民初,張謇等企業家通過身體力行實業救國,為中國現代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天,身處轉型發展時期的中國企業家,也面臨著類似的艱巨挑戰和重大機遇。《雞毛飛上天》的觀影熱中,人們讚賞的正是義烏商人為生存而求變、欲利己先利人的如磐初心,由此更期待中國企業家能夠不忘初心迎難而上。
時代呼喚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精神更需要被制度呵護。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深入推動各領域改革,為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但值得高度重視的是,仍有部分地方和領域,因為産權保護不到位、權力運行不規範、市場環境不透明,給企業的生存發展造成了嚴重瓶頸。這些瓶頸不破除,激發企業家精神、推動經濟結構升級便可能淪為空話。要破除這些地方和領域的禁錮,需要從頂層設計上清障搭臺,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改革,才能穩定那些想創業、想幹事的企業家們的發展預期,從而激活他們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
(作者:楊紹功 原標題:企業家精神需要激活更需要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