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通溪橋的路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採訪】
山道彎彎見證幹群情 三次修築鋪就致富路
通溪橋的路
光明日報記者 唐湘岳
4月29日,記者駐村蹲點第一天,從湖南省安化縣煙溪鎮出發,行至半道,汽車停下。
鎮長孟志剛説:“村裏剛修復加寬的水泥路還沒幹,我們步行進去。”
通溪橋村人自己修築的公路。光明日報記者 唐湘岳攝
公路沿溪修築。峽谷深深,溪水潺潺。這條4.5米寬的水泥馬路把記者引進了煙溪鎮通溪橋村。
依稀可見青石板路痕跡。通溪橋村位於雪峰山脈峽谷地帶,毗鄰懷化市溆浦縣。自古以來,這條山道是湖南中東部通往大西南的必經之路。山道太窄,太險,太難走,以前常有村民失足掉入深潭。
1970年,通溪橋村決定自力更生修築一條能跑汽車的路。
村民劉益漢在洞龍坑地段回憶:“這裡最險,兩邊是岩石,下面是深潭。我們腰纏繩索,吊在懸崖絕壁上,用鐵錘鋼釬打炮眼,光這一段,炸藥就用了幾噸。真是愚公移山。”
1976年,3米多寬12公里長的鄉村公路終於建成。
2006年,國家實施鄉村公路硬化工程。政府撥款加上村民自籌經費,泥土路變成了水泥路。
2016年7月,連降暴雨,通溪橋村的農田和公路被一場特大山洪衝得七零八落,慘不忍睹。鎮黨委書記夏躍平領著幹部,冒雨查看災情,與大家商量道路清理及後續修復方案。沉重的選擇再一次擺在面前:等援助,還是靠自己?村民大會接連開了四次。“要致富,先修路”——標語張貼在醒目的地方。村民代表大會決定: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修復並加寬公路。
記者駐村蹲點時,工程正進入尾聲。5月9日20時,一場村民與村幹部的對話在村部進行。村民暢所欲言發表對村幹部的意見、對工程的疑問。村幹部耐心講解國家政策,公佈相關賬目。夜半,會議結束。踏著月光走回住處,蛙聲、蟲鳴和諧鳴奏,記者為村黨支部獲得百姓的信任與支持倍感欣慰。
然而,記者夜不能寐。通溪橋村是個貧困村,目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59戶,223人。村裏沒有集體企業和收入,修復公路全靠政府的支持和全村老百姓自籌經費。為恢復和加寬公路,儘管政府多方籌資45萬元,但災害損失太大,村裏目前仍欠債290萬元。
怎麼辦?
村黨支部書記劉生廷對記者説:“我是鄉村醫生,當了村幹部,就得負責任。怎樣治好我們村的窮病呢?打針吃藥是必需的,這就好比是國家的扶貧政策和扶貧隊的作用。但對於病人來説,精神不能被疾病壓垮,得講志氣,得奮發圖強。我和村幹部以私人擔保找銀行貸款60萬元,付了部分工程款。我們心裏清楚,修路是脫貧的必然選擇,好比做個大手術,要出血,要痛。不痛幹部,痛誰?”
“人是要有精神的。你們不等不靠,幹得好!至於村裏的實際困難,我們一定想辦法支持解決!”5月11日,縣委書記熊哲文來通溪橋村調研後,對村幹部説。
12日晚,在村部,會議開到深夜。上級讓村裏報項目,並將給予資金支持。大夥商定了今年需要開展的項目:水毀公路掃尾工程;水毀農田恢復;油茶基地建設;土豬、土雞生態養殖……
在通溪橋村,路的故事還在延續,好生活正在走來。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19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