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説“一帶一路”丨王義桅:“一帶一路”開創更包容有活力的新型全球化

2017-05-21 21:37:39|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編輯:楊玉國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徐蔚冰

  “一帶一路”是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這樣指出。130多個國家、70多個國際組織的參與,正讓“一帶一路”成為和平、發展、合作主題的偉大踐行。“一帶一路”正通過打造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來推動區域合作和全球治理。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義桅,請他就“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後的區域合作與全球化進行展望。

  中國經濟時報:你如何理解“一帶一路”對推進新型全球化的意義?

  王義桅:“中國應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毛澤東主席當年的願望,今天的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正在實現。“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巨大成功,就是詮釋“世界養育中國,中國回饋世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矛盾和弊端更加凸顯,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交織,“逆全球化”思潮不斷蔓延。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地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一帶一路”倡議正是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而貢獻的“中國方案”,是探索新型全球化、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

  中國經濟時報:“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後,中國將如何通過互聯互通推動世界包容發展?

  王義桅: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自由主義政策推動下,以貿易自由化、生産國際化和資本全球化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但同時也使財富迅速積聚到極少數頂層資本所有者手中,造成世界範圍的貧富兩極分化加劇、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社會分裂現象嚴重。

  此外,近代西方開創的全球化是一種“海洋型”全球化。按照世界銀行數據,當今世界産出的八成來自於沿海一百公里的地帶,90%的國際貿易通過海洋進行。西方國家通過海洋實現全球貿易和投資的擴張,並形成了一套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分工和分配體系,從而攫取了大量非對稱利益。這種全球化其實是“部分全球化”,或曰單向度全球化,從某種意義上説是畸形的、不平衡的全球化。一方面,它使海洋國家、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而陸上國家、內地則長期落後;另一方面,正如《共産黨宣言》描繪的:“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産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後,我們將會看到的是一個由鐵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氣管道、輸電線路、通信網絡組成的綜合性立體交通網絡,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把內陸和海洋連在一起,幫助那些內陸國家尋找出海口,實現沿海與內陸聯動發展。比如歐洲有“三河”(易北河、多瑙河、奧得河)通“三海”(波羅的海、亞得裏亞海、黑海)的千年夢想,“一帶一路”激活了這一夢想,使歐洲內陸國家能夠走向海洋,搭上全球化的快車,目前已形成中歐陸海快線、三海港區等項目。同時,“一帶一路”能夠把沿線小國聯通在一起,形成大市場,實現規模效應和聯動發展。

  “一帶一路”構成的互聯互通將把作為世界經濟引擎的亞太地區與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歐盟聯繫起來,實現各個區域、各個國家生産要素及産業産能優勢互補。並且,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一帶一路”會為沿線發展中國家創造需求和就業;同時鼓勵他們從要外援到要投資,在引入資金、技術後培養相關人才,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之,以互聯互通為基礎,“一帶一路”能夠超越傳統全球化造成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包容聯動發展,開創陸海聯通、南北聯動的全球化,讓全球化“無死角”。

  中國經濟時報:一種觀點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將有利於世界經濟再平衡,你如何看待以發展為導向,“一帶一路”正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王義桅:傳統的經濟全球化是以資本為主導的全球化,是以資本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為動力的。金融資本的過度逐利導致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而世界經濟長期低迷又加劇了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做大世界經濟的“蛋糕”。“一帶一路”堅持發展導向、民生導向,著眼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實體經濟,不僅正在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而且能夠增強廣大民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我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公共産品”,有利於世界經濟再平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量佔全球30%以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準,推動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如果能夠使順週期下形成的巨大産能和建設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線國家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和提高基礎設施水準的迫切需要,有利於穩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

  另外,“一帶一路”還將開啟國際貿易新篇章。金融危機爆發前,國際貿易增長速度是世界經濟增速的兩倍,而之後卻低於世界經濟增速,這是全球化處於逆轉的重要原因。未來十年,“一帶一路”將新增2.5萬億美元的貿易量,這無疑也是給全球化打了一劑強心針。

  不僅如此,“一帶一路”建設正在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自貿區、投資協定談判,並強調與沿線各國發展戰略和已有的合作機制對接,推動全球層面的投資協定談判進程,為全球貿易開創新局面。

  “一帶一路”中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正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傳統全球化中的關稅減讓,最多能推動世界經濟增長5%,而“一帶一路”中的互聯互通,將推動世界經濟增長10%—15%。據麥肯錫諮詢公司預測,到2050年,“一帶一路”將推動新增30億中産階級。按照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林毅夫教授的模型,發展中國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增加0.7美元的進口,其中0.35美元來自發達國家。因此,“一帶一路”不僅能助力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也將增加發達國家的出口,為其經濟復蘇和結構性改革創造機遇。

  此外,“一帶一路”將引導熱錢流向實體經濟,切實為各國發展服務。全球的熱錢流動是新自由主義政策下全球化的頑疾。熱錢流動由於規模龐大,流到哪,哪就是泡沫;從哪出來,哪經濟就塌方。熱錢流動造成了少數人在全球化中獲得極大利益、多數人受損的現象。管住全球的熱錢流動,才可能解決全球化當中的各種問題。而我們可以看到,這次峰會後,“一帶一路”將加快引導全球資本向基礎設施、實體經濟的方向流動,把熱錢變成冷錢,把虛錢變成實錢,把盲目流動的投資變成有目標、有結果的投資,使全球化中流動的資金服務於各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這就是中國對全球化發展方向開出的重要藥方。

  可以這樣説,“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增長動力將是強大而持久的,可以説“一帶一路”建設的每一條公路或鐵路、每一個工業園、每一個合作項目,都是在種下一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中國經濟時報:您如何理解“一帶一路”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這一理念會使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推動全球化向合作共贏方向的“中國智慧”發展嗎?

  王義桅:“一帶一路”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之前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佔據優勢和主導地位,其制定的全球化規則和治理體系也是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服務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嚴重缺乏話語權。“一帶一路”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正是使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合理、推動全球化向合作共贏方向發展的“中國智慧”。

  “一帶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是踐行協商共治、合作共贏的典範。“共商”,即充分尊重沿線國家對各自參與的合作事項的發言權,沿線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一帶一路”的平等參與者,都可以積極建言獻策,都可以就本國需要對多邊合作議程産生影響;“共建”,即全面調動沿線國家地區的積極性,各施所長,各盡所能,強調與現有雙多邊機制、區域合作平臺的對接,同時歡迎世界各個國家和國際、地區組織的建設性參與,倡導政府、企業、民間多層面共同推進;“共享”,即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獨大或者贏者通吃,而是尋求利益共享,實現共贏目標。“一帶一路”在廣泛協商溝通的基礎上探索構建新型國際合作機制,在共同推動和建設過程中創新全球治理模式,為破解全球治理的現實困境提供了思路。

  總之,“一帶一路”從理念到實踐正在揚棄傳統全球化,其方向不是單向度而是包容性全球化,特點不是資本全球化而是實體經濟全球化,路徑不是規則導向而是發展導向的全球化,目標不是競爭型而是共享型全球化,從而開創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新型全球化。

標簽:一帶一路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