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幻作家聚京城 探討走向世界的中國科幻文學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李雯婷、實習記者周茜穎):近日,前世界科幻大會主席克裏斯朵•哈弗,科幻作家、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説得主郝景芳,科幻創業公司——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姬少亭等中外科幻作家及眾多科幻迷齊聚北京,共同探討了科幻IP熱潮,女性科幻作家,科幻作品視覺化,中國科幻作品如何走向世界等眾多科幻熱門話題。
談起科幻創作,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産生一些刻板印象:“科幻小説不適合女性”,“科幻小説屬於小眾群體”,“科幻小説不適合影視化”……然而,近年來繼劉慈欣憑藉《三體》成為中國第一位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得主後,中國80後女作家郝景芳又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説獎。中國科幻作家接連在國際舞臺嶄露鋒芒,科幻文學也開始走進公眾視野。郝景芳在當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任何作品的核心都是對人的理解,而科幻作品的自由度更大。
郝景芳説:“我始終是覺得對人的理解是所有的這些文學作品都是最重要的,包括科幻也是,科幻只不過在我看來就是不斷的給人去換一些新的環境新的條件,去思考這個人在面對各種各樣、與現在不同的一個環境中會如何應對會如何做,所以其實還是對人的理解。所有的這些想像力也是基於對於現實的理解和對人的理解,包括我覺得最打動我的一些以前的科幻小説包括阿西莫夫的《基地》,還有安德的《遊戲》,其實在我看來都是會包含非常深的,比如對人類歷史文明的理解或者對於兒童思想或者是對世界戰爭等等,其實都還是把對人心的理解放在第一位,我自己是這麼感覺。”
在當天的活動現場,中外科幻作家還探討了女性科幻作家不應被貼性別標簽,科幻創作不等於場景設計,科幻小説影視化需要專業團隊二次創作,任何優秀科幻作品都可以成為IP等諸多科幻領域的熱門話題。來到現場的科幻迷中,12歲的葛天宇格外引人關注,雖然是當天最小的觀眾,但他已經閱讀過七遍劉慈欣的《三體》。
葛天宇説:“我從3、4年級吧,一開始呢是先在網上知道有《三體》這麼一本書,然後呢我就開始看《三體》,然後追著參加劉慈欣的很多的活動,然後就逐漸的接觸到更多的科幻作家,同時呢也開始看更多的科幻作品。我覺得任何形式的科幻作品我都可以接受,因為國內外都有很多的優秀的作品,有的題材可能是發生在某顆星球上,有的可能是在太空當中發生的故事,這些都很有意思。”
據了解,本次活動的主辦方是未來事務管理局,這家脫胎于果殼網的科幻創業公司致力於成為中國科幻作家的孵化平臺。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科幻作家姬少亭介紹,儘管中國科幻已經在雨果獎上連獲兩次大獎,但目前中國科幻最嚴峻的問題是科幻作家的數量嚴重不足。
姬少亭表示:“現在慢慢的科幻熱起來,這個行業慢慢在起來,回過頭來再説。那既然小説看起來好像是很厲害了,那到底有多少人在寫科幻小説?我們國家比較成熟的科幻小説作家,就寫過很多短篇的,先不要説出過書就更少了,比較成熟的作家也就幾十個人。在美國有幾千個作家,這還沒有算編劇。所以我們會認為説在創作源頭來説我們是非常匱乏的。我們現在主要的業務就是在培養科幻作家,帶大家去拓展視野,我帶你去不同地方參觀,我們去組織很多的講課的內容,包括像人工智能、基因編輯、黑洞就各種各樣的不同的話題,包括建築啊建築的材料等。我們希望大家去拓展自己認知的疆界,然後才能寫出更好看的小説,才能超越你讀者的認知,你才能夠給讀者這樣的感受。”
除了科幻創作源頭的培養、科幻産業鏈的搭建,中國科幻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則是如何更好的走向世界。世界科幻大會前任聯合主席克裏斯朵•哈弗介紹,她驚訝于中國科幻文學發展得如此驚人,眼下的阻礙在於,如何把中國科幻文學推向世界,如何讓中國人意識到中國科幻文學的可貴。
克裏斯朵•哈弗説:“我讀過很多中國科幻小説,比如説劉慈欣的《三體》,劉宇昆的《看不見的星球》。外國人想要閱讀中國科幻作品,最大的門檻就是作品翻譯。英語是我的母語,所以我想參與翻譯中國科幻讀物,至少我可以幫助他們修正語法的部分。我也致力於召集更多的英語是母語的人群,與他們一起翻譯更多的中國科幻讀物,讓美國、歐洲的讀者也能欣賞到中國科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