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醫療、養老、保險三重保障讓內蒙古良種場村村民奔小康

2017-06-02 15:54:4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圖片默認標題

村民在文化廣場表演自編節目。攝影 侯奕光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侯奕光、實習記者周茜穎):內蒙古東部有一個84戶人家的村子——良種場村。村子雖然不大,但是村裏已建起三個合作社並引進了兩家小企業。依靠這些,良種場村成為其所在的巴拉格歹鄉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整村脫貧的村子。而且,村民外出務工,村裏還會提醒和幫助村民上保險。

  良種場村的意思是能培育優良品種的村子。良種場村村民委員會負責人李坤鵬介紹説,在發揮土地種植的基礎上,村裏探索出一條把農民從土地裏解放出來的路子。

圖片默認標題

良種場村農機合作社示範玉米幼株移栽技術。攝影 侯奕光

  李坤鵬説:“咱們村子一共84戶316人,土地面積是2756畝(約184公頃),現在土地全部加入種植合作社。勞動力方面,有勞動能力的人,有的在村裏合作社,還有在兩個小企業裏務工的。村裏合作社有三個,長期有十三四個技術人員長期在合作社工作,還有十來個打零工的。咱們村裏現在勞動力是沒有閒著的了,全都務工。”

圖片默認標題

良種場村養殖合作社的西門塔爾乳牛。攝影 侯奕光

  李坤鵬所説的這三個合作社,分別是種植合作社、養殖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這三個合作社相輔相成,形成良種場村脫貧産業鏈。種植合作社利用流轉土地發展特色種植産業,比如小米、馬鈴薯等。養殖合作社主要養殖肉羊和乳牛。村民自願加入合作社。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用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每年每戶保底分紅1200元。當合作社利潤達到17%以上,還實行二次分紅。去年村裏還成立了農機合作社,購置各種農機具和大型加工設備40余臺。合作社現有的機械不但可以解決本村土地的耕種與收割,還可以對外代耕代收200公頃土地,年創收35萬元,這些資金將全部用於壯大集體經濟、擴大合作社基礎設施及補貼貧困戶。

圖片默認標題

良種場村種植合作社在播種甜菜苗。攝影 侯奕光

  伴隨著勞動生産方式的改變,村民的思想觀念也在轉變。村裏優先安排有技術和勞動能力的村民進入合作社,推薦村民去當地小企業打工。很多村民第一次感受到為企業打工掙錢的樂趣。説到參與土地流轉後收入的變化,曾經的貧困戶張立臣感觸頗深。他説:“以前种家裏這點地,在外面還得包點地,一年能有個三萬多塊錢收入那就看天咋樣了,像去年那樣的惡劣天氣個人種地就賠了。參與合作社後,一家四口人的地一年就可以拿到1萬多元。我的願望就是合作社永遠辦下去。”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