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二十年 談香港的“變”與“不變”
文 | 唐一澗
不久前,一位我熟悉的加拿大華裔朋友來到香港,見到我就直截了當地問:“你告訴我,香港到底變了嗎?”我笑笑説:“不是有句哲言嗎,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香港每時每刻都在變!”他用疑惑的眼光望著我,期待我的下文,我停頓了一下,話鋒一轉,鄭重地説:“香港真的變了嗎?香港沒有變!香港雖然出現了一點雜音、噪音,但香港的核心價值還在、獨特優勢還在。如果説香港變了,是變得劣勢轉優、優勢更強了!”我列舉了部分事實和數據向他説明,他信服地點點頭。
變與不變是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一。山在變,山亦不變,變的是色彩,不變的是巍峨;水在變,水亦不變,變的是形態,不變的是內質;城在變,城亦不變,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傳承。
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歷經風風雨雨,許多東西已經或正在發生改變,但其內在的、基礎的、核心的東西並沒有改變。
1.法律地位變了 核心價值沒有變
香港的法律地位變了,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核心價值和生活方式沒有變。20年前,香港結束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回到祖國懷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國家與香港的關係是主權國與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的關係。但香港仍保留資本主義制度,實行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行政與立法既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司法獨立的政治體制。香港居民的基本權利和法治、自由、廉潔、民主、公平等社會核心價值要素在回歸以後得到更好的維護。1998年,香港在世界銀行“世界治理指標”研究的“法治指標”評分中獲80.4分,而2003年起香港穩居90分以上;香港是全球媒體密集度最高的地區,截至2016年8月31日,香港有52份日報、644份期刊、23家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一家政府電臺、三家聲音廣播持牌機構,新聞界和廣大市民享有充分的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香港居民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權利,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制度的民主程度愈來愈高,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數目由回歸初的400名增加至1200名;立法會議席數由回歸初的60席增加至70席;2016年,立法會35名直選議席和5名“超級議席”選舉分別登記選民377.9萬和347萬,投票率分別達58.28%和57.09%,登記選民數和投票率均創歷史新高。以“舞照跳、馬照跑、股照炒”為標誌的港人生活方式沒有發生變化,香港賽馬會2015/16年度馬季共安排83個賽馬日,投注額為1,061.4億元,為歷來第二高。英國在2017年2月發表的最新一期《香港半年報告書》認為,“一國兩制”運作良好。歐盟在2017年4月發表的《2016年香港特區年度報告》也認為,整體上“一國兩制”在香港行之有效。
2.經濟結構變了 自由開放度沒有變
香港的經濟結構變了,但香港的經濟地位和香港經濟的自由度、開放度、競爭力沒有變。回歸之後,香港的産業結構繼續發生變化,香港服務業在本地生産總值所佔比率進一步增加,2015年達92.7%,製造業進一步萎縮。貿易及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産性服務業、旅遊業成為香港四大支柱行業。特區政府提出實現第三次經濟轉型的目標,正致力將香港打造成創新科技中心,創意産業已佔本地生産總值5%,與旅遊業不相伯仲。與此同時,香港的企業結構、産品結構、進出口結構、勞動力結構等都在相應地發生一些變化。但香港經濟持續保持穩定增長,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生産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49萬億港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實質增長3.2%,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財政儲備由4575億港元增長至9083億港元,增長了98.5%;外匯儲備由928億美元增長至3862億美元,增長了3.16倍。香港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八大貿易實體、第四大船舶註冊地、第五大集裝箱吞吐港,機場貨運量多年高居全球首位;截至2016年12月,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銀行中,有約70家在香港營業。香港仍然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發佈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連續23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評分穩居第一。香港是全球競爭力排名領先的經濟體,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2016和2017最近兩年公佈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均排名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