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産業扶貧——扶貧戰役中的市場力量
“精準扶貧”牌子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張雲帆):潺潺的山泉水順著水渠流到了田間,江邊村的三百多畝草莓在甘泉的滋潤下茁壯地生長著。這裡就是井岡山市産業扶貧的代表——拿山鄉江邊村鵬浩草莓種植基地。從2015年11月到2016年5月,這個草莓基地一共銷售了近五十萬斤草莓,實現銷售收入六百多萬元,參與種植大棚承包的江邊村33戶貧困家庭戶均增收超過一萬元。落戶拿山鄉不過一年多時間,這片草莓地在幫助貧困戶脫貧方面就已成效顯著。
産業扶貧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産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它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在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要求和“精準扶貧”思想的指導下,很多地區都試圖通過産業扶貧來實現貧困家庭的可持續脫貧。那麼作為産業扶貧的代表,拿山鄉的草莓基地有哪些特點呢?
剛從大棚裏摘出來新鮮草莓
鄉黨委書記王笛這樣概括道:“我們這個基地有這樣幾個特點:一個是産業選得準。草莓當年投産,當年收益。從當年的九月份開始投産,到十一月底開始出草莓,一直可以採摘到第二年的五月份。採摘期比較長,收益比較好。二是選準了我們老闆。我們這個甘總,甘於奉獻,他有這個情懷投資于扶貧當中。第三個是貧困戶從這個草莓基地能獲得多種收益。這其中包括土地出租收益、草莓種植收益和股金收益。這個草莓基地從去年開始到今年才兩年時間,但是老百姓從中看到了收益,看到了信心。”
在王笛書記羅列的這些特點中,草莓基地老闆甘忠明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今年五十二歲的甘忠明出生在井岡山旁的永新縣。在來井岡山投資之前,他在深圳和朋友合夥做水果生意。憑藉著豐富的銷售資源和渠道,他們在深圳市場做得有聲有色。然而隨著銷售規模的逐步擴大,公司經營的幾種包括草莓在內的高附加值水果的貨源問題卻限制了其進一步的發展。甘忠明想方設法拓展貨源,卻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供應商。無奈之下,他想到了自己種植草莓。經過一番調研與考察,甘忠明最終決定在井岡山投資一個草莓種植基地。井岡山距離深圳的直線距離不到600公里,從這裡採摘的草莓一天之內就能運抵深圳。2015年8月,佔地230畝的草莓基地就在井岡山東北面的拿山鄉江邊村建了起來。
包裝好的草莓
拿山鄉全鄉人口一萬六千多,其中農業人口占80%以上。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始時統計出的貧困人口為247戶809人,佔全鄉總人口的5%左右。雖然拿山鄉的扶貧壓力相比井岡山當時13%的整體貧困發生率而言相對較小,但鄉上對此事的重視卻一點兒不少。甘忠明講述了他的草莓基地和扶貧工作挂上鉤的過程:“去年四月份我來的時候,扶貧工作好像還不是什麼家喻戶曉的事情。到了五六月份吧,他們市裏和鄉里的領導都過來找我,説有這麼一個扶貧的工作,希望我們企業參與進來。我當時第一感覺就是,你們也不要跟我説什麼扶貧工作了,我給點錢就行了。這幾個書記説不要錢,説想通過這個平臺,帶領周邊的幾個村,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就這樣,在與當地政府充分溝通後,甘忠明決定拿出17個大棚給江邊村的貧困戶承包種植草莓。然而一開始,村民們對此積極性並不高,17個大棚中只有6個被承包了出去。貧困戶楊炳河就承包了一個,但他説,當時也就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承包的:“我原來經常在外面幹活,(後來)因為老父親有病,作為兒子我就只能回來照顧他。因為原來在外邊,家裏的活兒幹得不多,我在這邊也沒有市場。正好這邊有甘總的這個(草莓基地),我就過來了。”
附近的村民被雇來摘草莓
僅僅一年時間,楊炳河的兩個大棚就為他帶來了近兩萬元的收入,他家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楊炳河等村民的成功帶動了其他村民的種植積極性。鵬浩農業又聯合當地政府適時推出了“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産業發展模式:以村為單位,把有種植意願的貧困戶組織起來結成合作社,利用井岡山各幫扶單位捐贈的大棚、苗木和其它前期生産投入開始種植草莓。甘忠明的鵬浩農業則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和保證銷售市場。貧困戶們種出來的草莓既可以自己拿到市場上去賣,也可以直接以特定的價格批發給甘忠明。遇到特殊情況草莓滯銷時,鵬浩農業還會以兜底價來收購所有貧困戶的草莓。這樣,貧困戶種草莓基本不會賠本,至於賺多賺少就完全取決於他們自己了。
鵬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甘忠明
這種“貧困戶+合作社+公司”扶貧的模式既幫助貧困戶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也解決了鵬浩農業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所面臨的勞動力問題。2016年,拿山鄉草莓基地的規模擴大到了350畝,吸引了全鄉144戶貧困戶參與種植,還解決了基地周邊近2萬人次的勞動力。一個可持續的産業扶貧開發模式在拿山鄉扎穩了根。
談起今年的計劃,甘忠明説,他打算繼續擴大草莓種植面積,爭取能在年內做到五百畝。市場的問題他不擔心,因為憑藉前幾年的經驗,他的銷售市場還遠沒有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