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蘭考杜寨村的哈密瓜致富經

2017-06-09 11:29:3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杜軍帥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叢薇薇):杜寨村原是河南省蘭考縣的一個貧困村。這裡之前是黃河大堤,土壤屬於鹽鹼地,極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一直以來,這塊土地上能種植的主要就是玉米和小麥,但收成也不是很好。

  村裏為了脫貧,想過很多辦法,養過牛,種過玫瑰、菊花,還進行過無土栽培,但結果都不令人滿意。當地老百姓的日子一直過得苦巴巴。

  2016年1月,一個大棚種植哈密瓜的項目讓杜寨村又看到了希望。杜寨村駐村幹部祝國是當時第一批考察哈密瓜項目的幹部,他回憶説,“這個村子沒有啥産業。後來偶爾聽説我們縣裏面有一個合作社,合作社一直在跟河南省農科院聯繫,一直在試種這個哈密瓜,然後我們立刻跟他們聯繫,到現場去考察,之後,覺得這個市場潛力非常大,並且,投入少、見效快,一年能種兩季哈密瓜。這樣就能有1萬多塊的收入,這1萬多塊,對於貧困戶來説,是一個不小的收入。”

  鹽鹼地裏能長出哈密瓜來?哈密瓜都是新疆才有的瓜果,況且當地的光照、溫度與新疆都不一樣!圍繞杜寨村開展大棚種植哈密瓜項目也有許多人心存疑慮。就連杜寨村的上級鄉黨委書記岳建河對此也是猶豫不決。“非常艱難的抉擇。第一是害怕種了哈密瓜以後,哈密瓜賣不出去,第二是咱們的糖度達不到,口感不好。不過又想種就種了吧。結果一種,口感又好,大家都想買,價格也能賣得高,然後就開始種起來了。”

  當年3月,杜寨村建了兩個大棚,分別由村民孟四和張玲負責試種哈密瓜。兩個月之後,瓜熟蒂落,成熟的哈密瓜水份大、口感甜,産量也高。周邊沒有別的地方種植哈密瓜,不愁銷路,大家賣完瓜一算帳,平均每棚收入達6200元人民幣。

  九分地就可以建一個瓜棚,如果用這些地種小麥、玉米,最多只能賣六、七百元,種哈密瓜收入相當於翻了十倍。而且,一年可以種兩季瓜,意味著每年光賣瓜每畝地就能賺1萬多元,這對於窮慣了的杜寨村民來説,是件了不得的大事!

  大家的幹勁一下就上來了。2016年6月,杜寨村第一批46個大棚投入種植,9月份又建了500個哈密瓜大棚。據了解,杜寨村第一批大棚哈密瓜産量達到70多萬斤,産值為80多萬元。看到哈密瓜帶來的豐厚收入,老百姓臉上都笑開了花。

  杜寨村的賈新鋒因病借了很多外債,生活非常困苦。現在,他靠著種哈密瓜,把外債都還清了,自家日子越過越紅火。“我現在有5個棚種哈密瓜。我這一棚瓜,不説多的,至少能下7000斤瓜。一斤一塊8,算這個賬。”

  按照賈新鋒的計算,他一個棚的收入是12600元,5個棚就是63000元。除去成本花銷,凈利潤至少5萬元。一年可以種兩季瓜,凈利潤就是10萬多元。

  賈新鋒説,當時他家的哈密瓜在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就被外地經銷商看好,在瓜地裏跟他把銷售合同簽了。跟他簽訂合同的是深圳百果園公司,門店遍佈全國各地,由此可見,杜寨村的哈密瓜在市場上是非常有行情的。

  賈新鋒説,之前靠在外面打工償還債務,聽説村裏發展哈密瓜産業,他立刻返鄉搞種植,現在看來這一步是走對了。靠著種植哈密瓜,他終於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2014年杜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71戶,其中有24戶貧困戶參與種植哈密瓜,實現了脫貧。除了自己建棚種植哈密瓜之外,村裏的婦女、老人,還可以選擇在哈密瓜大棚裏打工。賈新鋒家脫了貧,他告訴記者,他還要幫助村裏更多的人脫貧。“我把我們村的貧困戶聘請過來,我給他開工資。像咱們這裡打打瓜菜、掰掰瓜,老人、婦女都可以做。我自己自食其力了,再給他們創造工作機會。”

  今年3月,蘭考正式退出貧困縣,成為河南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脫了貧的杜寨村現在正在設計建設千畝瓜園,希望借此形成一個哈密瓜種植的産業體系。杜寨村從此有了哈密瓜,這裡的人們也更加明白了:在脫貧攻堅戰上,簡單的“輸血”並不是重點,關鍵在於“造血”。在沒有可以借鑒的外來經驗,自身條件又較差的情況下,多想法子、多找路子,才有可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脫貧致富路。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