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莎•梅的失敗開啟英國“理性脫歐”新時刻
特雷莎·梅和科爾賓(資料圖)
6月8日,英國舉行議會選舉,特雷莎•梅領導的保守黨獲得的席位不僅未過半數,反而失去了12個議席,其“死對頭”工黨則增加了29個議席。去年特雷莎•梅接任首相大位之時,意氣風發,各種讚譽紛至遝來,儼然成為了力挽狂瀾的“鐵娘子”,不到一年,民眾就開始“喜新厭舊”,用選票無情地將其“拋棄”。
特雷莎•梅在4月18日宣佈將於6月提前舉行大選,想利用保守黨當時民調支持率大幅領先的優勢,贏得一個更強有力的民意授權,凝聚整個國家在脫歐議題上的民心,以便與歐盟展開英國退歐談判,同時避免2020年舉行大選將可能受到“脫歐”談判結果影響的危險。
這一決定在當時被廣泛認為是一場“政治賭博”,賭贏了特雷莎•梅將獲得穩固的領導地位以推行“脫歐”及其他政策,賭輸了將給保守黨及特雷莎•梅本人帶來災難,尤其會給備受關注的“脫歐”談判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選舉結果對選前信心滿滿的特雷莎•梅來説無疑會帶來挫敗感,包括工黨黨魁科爾賓在內的多位英國政界人士已要求特雷莎•梅辭職。
今年1月,特雷莎•梅發表了有關英國“脫歐”談判立場的演講,明確脫歐後英國將加強邊境控制和法律控制;同時英國將退出歐洲共同市場和關稅同盟;並將尋求與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議;英國將作為獨立的國家與歐盟的“朋友和盟友們”打交道,而不是以歐盟的“半成員”、“準成員”或其他“一半留、一半走”式的身份。特雷莎•梅還強調,即使英國在談判中未能與歐盟達成任何協議,英國仍將“脫歐”。這表明瞭特雷莎•梅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將尋求“硬脫歐”的立場。
隨著英國國內關於“脫歐”議題的深入討論,英國民眾越來越認識到“脫歐”對自身生活的真實影響。比如,在歐盟內部跨境旅行、學習、工作等便利條件可能消失;英鎊貶值帶來的自身財富的縮水;許多企業搬離英國所造成的職位削減等等;再加上歐盟以及德、法等國就英國“脫歐”的強硬表態,要讓英國“付出代價”,這讓民眾加劇了對特雷莎•梅“硬脫歐”方案的擔憂和不滿,相比之下,工黨主張的“軟脫歐”贏得了更多的支持。
選舉結果將使英國國內政治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亂,歐盟希望6月19日可以開始同英國就脫歐問題舉行談判,現在看來,這一目標的實現變得愈加困難,脫歐進程將受到拖延。但不論未來哪個黨派執政,英國“脫歐”均難以逆轉,唯一的區別將是與歐盟達成何種“脫歐”協議。英國大選再次暴露了英國國內在“脫歐”議題上的不統一甚至對立,“硬脫歐”對英國來説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但何種談判方針更符合英國利益,英國人自己也在糾結。
特雷莎•梅一手操辦的“權力的遊戲”Game Over了,她首相的位置還能否坐得穩,也未可知。無論如何,特雷莎•梅的政治信譽和政治權威無疑遭受巨大挫折。但是特雷莎•梅的“政治犧牲”也是有意義的,正是當前民眾對特雷莎•梅脫歐方案的不信任,才有可能讓未來的脫歐方案更切合民眾需求,它讓英國人更加理性地思考“脫歐”的成敗得失,而不是還深陷脫歐公投後的各階層的意氣之爭,更為客觀地尋找符合最大化英國利益的“脫歐之路”。(趙柯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剛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