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工程篇】從“高大上”到“接地氣”中國航天科技悄然改變民眾生活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晉):過去五年間,砥礪前行的中國航天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開拓著中國探索和利用太空的新征程。從神舟十一號到天舟一號,從北斗衛星到長征系列火箭,“高大上”的中國航天在不斷取得突破的同時,也在改變民眾生活方面越來越“接地氣”。
“5、4、3、2、1,點火!起飛!”2017年4月20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著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向浩渺太空,其中,指揮員的一句口令,透露了中國火箭技術的一次全新跨越:“19時41分35秒!……”將最終的發射時間定格為秒,這是中國全低溫液體火箭首次實現“零窗口”發射,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的一次跨越突破,這對未來的深空探測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而實際上,中國航天的闊步前行不僅體現在發射精度上,更在於力度和廣度。五年以來,除了中型、重型運載火箭技術攻關取得成功,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實現亞太區域覆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圓滿完成。航天技術的長足發展極大拓展了社會生活的空間,被廣泛應用。中國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田玉龍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説,“高大上”的中國衛星技術一直在“接地氣”的服務百姓生活,風雲系列衛星進行氣象預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精準的導航定位、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則主要應用在防災減災、環境監測、城鄉規劃、資源勘探、精準農業等領域。截至今年,中國衛星應用年産值已經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田玉龍説:“我們的通訊衛星,相當於是我們的順風耳,可以在此刻此地通過通訊衛星了解世界發生的一切,我們的千里眼(遙感衛星),我們站在高高的天上可以看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變化,地球的變化。我們的導航相當於我們的指南針,走到任何地方我們都不會失去方向。”
除了衛星技術,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科學技術的二次開發和轉化應用,也支撐和帶動了新材料、智慧製造、電子信息等相關領域發展,並正在悄悄走進我們的生活。
“我們現在常見的滅火車它最高滅火是可以達到六十米,遠遠地滿足不了現在樓層的高度,這個高層樓宇滅火系統可以直接在後面填充滅火彈,發射滅火彈出去滅火。”這是在2017年“中國航天日”開幕式的科普展現場,講解員詳細介紹著高層樓宇滅火系統,而這種神奇的滅火“導彈”就來源於航天領域的火箭發射的技術積累。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表示:“像我們大家都舉著手機拍攝一樣,如果沒有了航天很多東西都實現不了,老百姓現在的生活應該是時時刻刻都跟它分不開,將來我們出行,很多通訊,都因為航天而改變。”
其實,被航天科技改變的生活還將加速到來,據了解,中國未來將加快空間信息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高技術融合,實現“互聯網+衛星應用”的新業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劉石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航天技術服務社會遠不止火箭衛星,更多的是依靠平臺應用,實現增值服務。劉石泉説:“如果我們天上有一個物聯網的‘星座’,這樣我們所有物與物之間的連結,通過天上鏈路連起來,就會産生巨大的價值,現在我們城市通信網絡很發達,(在)海上我們的集裝箱走到哪了,溫度怎麼樣,參數怎麼樣,用戶會非常關心,這樣每十分鐘到半個小時,會把信息傳給用戶,對産品性能指標實時掌控。”
浩渺宇宙中,中國航天探索的腳步遠未停止,日前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宇航探索大會上,中國航天員王亞平與小朋友們的一段對話發人深思:
“亞平阿姨,人類除了能去月球還能去更遠的地方嗎?”
“恩,其實人類探索世界,探索太空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我們一定也會邁向更深更遠的太空,我們中國人要建空間站,要登月球,要探火星,要繼續探索更深的太空,小朋友們你們也要加油啊,飛向更遠的地方也需要你們的助力!”
正如航天員王亞平所説,在不遠的未來,中國航天還將按照規劃的宏圖前進,2018年將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2020年左右發射火星探測器,載人航天工程將於2022年完成中國空間站建造……而航天技術給民眾帶來的美好生活,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