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砥礪奮進的五年】京新高速 大漠天路

2017-06-15 10:08:08|來源:中青在線|編輯:顏觀潮

  

  京新高速公路參建員工戰風沙。資料照片

  內蒙古阿拉善盟,被稱作“蒼天聖地”,這裡天高地闊,一條玉帶般的天路,從漫漫黃沙與荒蕪戈壁中蜿蜒伸向天邊,這就是目前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長的高速公路工程——京新高速。

  京新高速全長2540公里,是2016年國內七大超級工程之一,于2012年9月動工,沿線經過北京、張家口、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包頭、臨河、額濟納旗、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京新高速是“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是繼青藏鐵路後又一具有典型艱苦地域特點的代表性工程。

  日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驅車千余公里,一路探尋這條戈壁崛起的沙漠巨龍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一路追尋建設者們為澆築這條天路灑下的青春、智慧與汗水。

  用衛星地圖在戈壁灘尋水

  100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勾畫出一個宏大設想:“東起北平(今北京)、經阿拉善,西至迪化(今烏魯木齊)的第二條進疆大通道”。這個夢想今日終於成真。

  京新高速是西部大開發的一條交通主動脈,通車後,北京至新疆烏魯木齊的公路行車里程將比現有道路縮短1300多公里,成為一條帶動西部邊疆大發展、牽引“一帶一路”大融合的沙漠天路。

  中國中鐵施工總承包的京新高速臨白段(阿盟境內)2標段,全部位於阿拉善盟境內,主線長352公里,連接線62公里,全線穿越戈壁、沙漠、無人區,預計今年6月25日全面交工驗收,7月中旬正式通車。

  已到5月,阿拉善盟沿途仍少有綠色,唯有漫無邊際的荒漠與寸草不生的戈壁。要在沙海戈壁中開出一條天路,難乎其難。

  水資源匱乏成了沙漠中施工的第一道“攔路虎”。當地乾旱少雨,年最小降水量35毫米,最大蒸發量4217毫米,每年8級以上大風、沙塵暴、揚沙天氣82~142天,夏季地表溫度高達50~60攝氏度。

  項目管段施工總用水量約為100萬噸,如何在荒漠無人區尋找水源,對中鐵人來説是最大的挑戰。

  中國中鐵京新高速項目總承包管理部第三項目部副經理李海峰想出一個辦法:從谷歌地球的衛星地圖上探尋水源地,在地表植被較多、地勢較低窪的地方,用人工挖探的方式,查看含水量。他們常常早上出去,在風沙中一走就是一天。在項目部方圓百里的戈壁灘上,他們挖了好幾百個探水坑,終於找到了8處水源,供給工程總需水量的70%以上。

  中國中鐵京新高速總包部第五項目部經理技術“大咖”謝秉軍琢磨起風沙大漠中的工藝改良法。他提出在預製橋梁施工採用“智慧張拉、智慧壓漿、蒸汽養生”等創新型工藝,如同給高速路基“蒸桑拿”,讓水充分滲入土壤。這些方法取得了出奇制勝的效果,保證了品質和工期,打造出京新高速樣板工程。

  連通四方的民心路、致富路

  行車于荒漠中,窗邊掠過一蓬蓬駱駝刺,還不時能看到悠然自得的駱駝。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上留下嫋嫋駝鈴聲。如今,一條現代化的高速公路在大漠中鋪展開來,讓阿拉善盟的牧民們駛上京新高速連接起的“一帶一路”新絲路。

  烏力吉蘇木鄉黨委書記哈斯巴根是在沙漠中長大的蒙古族漢子,他親眼目睹了家鄉路途的幾多變遷。“最早時沒有路,出行都靠駱駝,去一趟額濟納旗要兩個月。後來修了沙石路,路不好,車也不好,去額濟納旗得3天,顛簸得很。”哈斯巴根笑著説,“現在京新高速修到了家門口,只需要兩個小時,以後去呼和浩特、烏魯木齊都便利了,這麼平整、寬闊的大路,以前的人們想都不敢想啊!”

  中國中鐵京新高速項目部距離牧民薩仁家不到兩公里,薩仁看準這一商機,辦起了超市、餐廳。兩年下來,他家裏裝修了房子,買了小汽車,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以前我們都是放牧的,光有一些養羊、駱駝的收入,現在高速來了,收入一下就高了。”

  在當地牧民眼中,這條沙漠天路不僅是一條致富路,更是民心路。

  給當地牧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鐵施工人員幹活後的地方“特別乾淨,哪怕一個礦泉水瓶都要撿走”。

  中國中鐵京新高速項目總承包管理部總經理、黨工委書記孫玉國説,阿拉善盟生態環境脆弱,我們提出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防風固沙、植被修復,要做到“在美麗的阿拉善大地,除了留下一條康莊大道、一段美麗傳説和一腔深情厚誼外,不留下一絲來過的痕跡”。

  京新高速有一處造價幾百萬元的天橋,通往牧民呼畢斯哈拉圖家牧場,他養的25頭駱駝、190隻羊,可以在這個專用通道悠然通過。

  築路人的詩與遠方

  有多少人知道,兩年築路,與荒漠戈壁為伴,與沙塵風暴為伍,與嚴寒高溫同行,需要怎樣的堅守與執著。而他們無悔,因為京新高速路上刻著他們奮鬥與奉獻的青春座標。

  築路人的詩意在遠方,孫玉國在朋友圈中賦“詩”一首:“天空無飛鳥,地面不長草,十里一個人,風吹石頭跑,夏天如鍋爐,冬季賽冰窖,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令他驕傲的是,自京新高速開建以來,在這支年輕的築路隊伍裏,沒有人因為環境惡劣、條件艱苦而當逃兵。

  25歲的中鐵項目部安全員桂武松,原本稚嫩的臉龐被風沙磨礪得粗糙了不少,他清楚地記得,他2015年3月19日第一次來到阿拉善盟施工地,就遭遇了一場遮天蔽日的沙塵暴。

  狂風裹著沙塵劈頭蓋臉地襲來,正在進行測量的桂武松和同伴們無處躲藏,只得蹲下來,緊緊圍抱在一起,不敢放手,“就像世界末日一般”。

  更難的是缺水。施工沒水、吃飯沒水、洗臉沒水,每天要到200公里外的地方運水,一個月洗不上澡是常事,有時一天只有一瓶礦泉水,這讓小桂真正體會到了“水貴如金”的揪心。

  當時,小桂心裏只有一個想法:離開這裡,越快越好,“工資也不要了”。但腦中又響起另一個聲音:“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就要當逃兵嗎?堅持一下吧!”桂武松和同事每天要扛著幾十斤重的設備在戈壁灘上行走十幾公里進行測量。

  從最開始的逃避、抵觸,到慢慢適應,現在的小桂喜歡上阿拉善的天高地遠。在媽媽眼裏,以前敏感、文弱的兒子,經過兩年的打磨,變得穩重、踏實,有責任心了。

  中國中鐵人“用心打造有品位的優質工程,精心建設有情懷的高速公路”,叫響“風沙大幹勁更大,氣溫高鬥志更高,缺水不缺精神,少電不少風采”的京新精神,在僅16個月的有效工期內,3萬名建設者在環境極端惡劣的荒漠裏修築起這條沙漠中的巨龍。

  對中鐵人而言,既然選擇了築路,就意味著選擇了遠方;既然選擇了堅守,就意味著面臨常人難以理解的別離。

  修路期間,楊孟乾遠在湖南老家的姐姐打來電話告訴他,母親得了嚴重的胸膜結核,要做手術,需要得到他的同意。楊孟乾心如刀割,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兒子,應該趕到母親身邊,但工程正在緊要關頭,他只得在電話中對主治醫生口頭表示同意手術。那一刻,淚水在打轉。

  楊孟乾説,工地上每個人都一樣,都有親情牽掛,都是骨肉難捨,但為了京新高速早一天建成,“大家擼起袖子都很拼”。

  中鐵京新第六項目部的“沙漠玫瑰”曹福麗,曾在檢修中差一點被突如其來的沙塵暴卷走。她的老公任曉光也在工地,夫妻倆雖在同一工區,卻難見一面。每次項目部開會,他們相聚與兒子一起視頻。見到兒子開心得手舞足蹈,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刻。

  京新高速的工程接近尾聲,小桂的心中充滿不捨,只要有時間就來這條大路上跑步。桂武松心中充滿自豪,他打算以後帶著孩子來這裡,告訴孩子,“這世界上最長的沙漠公路是爸爸參與修建的,多帶勁啊!”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