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在香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丁一鳴、劉志敏):有人講,香港是文化沙漠。但也有人説,香港保留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這片曾經被外來殖民者統治、華洋雜處的土地上有什麼樣的傳承?到今天,香港早已回歸祖國,傳統文化在香港近幾年的保育與傳承又如何?記者專訪了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
鄭培凱出生在中國大陸,小時候隨父母播遷台灣,畢業于台灣大學,後來又赴美留學,鑽研中國歷史。香港回歸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香港城市大學的校長張信剛教授找到他,想讓他在城大出掌新成立的中國文化中心,在大學生裏普及中國歷史和文化教育。鄭培凱回憶起那時張校長跟他講過一段往事,促使他離開居住將近三十年的紐約,來到香港。“他決定要當校長的時候,他要見一些學生代表,他就問學生:‘你們會一點唐詩宋詞吧?’學生都説:‘會呀會呀,唐詩我們都知道的。’張校長就説:‘那你們可以不可能背一首我聽聽?’第一位同學就背了:‘床前明月光……’第二個學生:‘床前明月光……’等到二十個學生全部是‘床前明月光’以後,校長就説,不行,這樣不行,我一定要搞一個中國文化的基礎通識教育。”
鄭培凱認為,在港英時代,政府有意提經濟而壓文化,為的是殖民統治的利益。即使在那個時候,也有許多懷著濃厚家國情懷的中國人,或南渡而來,或遠洋而來,在殖民體系下仍然奮力掙扎,試圖為中國文化留存血脈。但這樣的努力之路,艱辛而又崎嶇。“很多的中國人,他覺得我是中國人,所以我要對中國傳統文化要特別保護,可是這樣的人顯然不是在社會上受到政府的支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的過程。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就是很多人關心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成立大學,我們希望中文也是大學的主要語言,中英可以並用的。可是在中文大學成立過程中是很艱難的。因為英國政府給了很多限制很多壓力,錢穆離開很主要的一個原因跟這個也有關係。他是幫助成立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後來當了副校長,都被逼走了。香港在港英時代是有相當多一些人,他們是臥虎藏龍,都是很了不起的。可是他們在社會上,從政府的角度講,他是被排掉的。”
回歸之後,土壤發生了改變,特別行政區政府開始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上議事日程,民間也開始名正言順、挺直腰板地高舉中國文化的旗幟。鄭培凱在城大以中國文化中心為依託,在香港大學生裏面推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必修課,分門別類設置不同的課程。在校學生即時的反饋就不錯,而等到學生們畢業、走上社會、沉澱幾年之後,反饋就更加積極。“我在必修的6個學分裏面,設了20個不同的專門科目,比如社會歷史、古典文學、建築的、庭園的……所以我們也請了20個專職的老師,每個人的專業都不一樣,每個人都要教中國文化的傳統,教的過程中可以從你的角度來教,學生就會有不同地興趣。百分之六、七十的學生都覺得非常好,他們得益很大。有少數的説這個對他沒有太大幫助。可是我們後來發現,往往過了多少年他們畢業以後,他們會回來説他們受益很大。那我們就很安慰,覺得這對他的人生有幫助。”
雖然對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視逐漸提升,但在鄭培凱看來,由於巨大的歷史慣性,現在香港社會普遍還是追求當下利益,追求所謂“學什麼才有用”。“用,有短時間的實用,跟長遠對一個年輕人在社會上長遠的發展、對社會持續的發展,這個用,是不同定義的用。你説我學了電機,跟中國歷史就沒有關係。你生活在中國文化環境當中,因為你沒歷史認識的時候,你就對你自己的民族、國家跟文化有一個隔閡。這個隔閡很大的,因為你沒學過任何東西。這就是我一直批評的無知的問題。你不能無知。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你可以有你的選擇,我經常跟年輕人説,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可是你不能無知,因為你無知做的判斷,往往是害你自己。”
鄭培凱現在還兼任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諮詢委員會委員,在他看來,香港其實有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資本。香港從一個半世紀前開始,就游離于中國內地近現代史的發展脈絡之外,沒有經歷過天翻地覆的社會革命,整個歷史脈絡從清代慢慢沿革下來,還是保留了很多民間的傳統文化沉澱。這些都是香港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資本。“它有許多傳統的文化因素不因為革命、戰亂而變動。特別是跟這個家族祭祀、宗教祭祀、民間活動有關的,往往保存的蠻好。國內對整個一些涉及迷信的東西,取消的比較快,經常有很大的斷裂,對宗族的一些儀式往往就喪失掉了。我們發現整個傳統的宗族解體了。而香港很有趣,是不是傳統的宗族也發生變化?也發生變化,可是很多儀式還保留著,很多香港的家族,到了春秋都要祭祀,到五年或者十年有個大祭、開祠堂大祭。其實他們的人都已經跑到世界各地去了,通通都回來,其實有點尋根的意思。這些就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比較好的東西。”
鄭培凱認為,香港人總自嘲是“文化沙漠”,但事實上,香港歷來對於文化保有一種開放的態度。與此同時,近年來內地對於中國傳統歷史與文化的傳承發揚逐漸恢復、提升,再挾著本來就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內地可以成為香港的老師;香港要多向內地學習,如何追求比現實利益更深刻的文化財富。“像上海、北京,文化底蘊很深,整個社會環境、父母都會(督促孩子)多利用時間呀、提升自己呀,別浪費時間,多讀點書,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這是全社會的一個環境,這個環境會鼓舞人的。整個長期的文化底蘊重新被挖掘出來,能夠幫助年輕人奮發向上。大體上來講,國內的求學、對於文化藝術的追求、對於自己理想的追求或者專業的追求,是一個向上的趨勢。”
文化是人精神上的根。香港曾經在政治上被刻意剝奪這種文化根源,但一代又一代在香港的中國人仍然戮力堅忍,在經濟大潮的喧嘩聲中默默保存著文化之根。如今,香港早已回歸祖國,而當今正是中華文化昂揚向上、昂首挺胸地傳承、發揚的時代。在包括香港在內、整個中華民族的努力下,中華文化必將迎來又一個黃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