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年的“變”與“不變”

2017-06-22 18:45:2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李琳):1997年7月1日,中國中央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彈指一揮間,已過20年。

  每週的星期三和星期天晚上,香港跑馬地或是沙田馬場的賽馬如常舉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各界民眾前來觀賽。回歸20年來,賽馬仍然是最受香港市民歡迎的活動之一。

  其實,“馬照跑”只是香港人生活方式不變的一個體現。在香港特區政府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看來,在保持生活方式不變的前提下,香港與內地越來越密切的互動,也在日益影響著香港人的經濟和文化生活:“香港人的生活常態、習慣都沒有什麼改變。變的是什麼呢?講普通話的人多了很多,大家開始了解國家,有更多的接觸。特別是經過人脈交流、經濟互動,以前香港經濟通過和美國、歐洲的貿易,現在更多依賴內地,這些都是大變化。”

  隨著香港與內地經濟社會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緊密,不少香港年輕人赴內地求學、創業。香港青年協會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約半數香港受訪創業者計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創業,其中三分之二以內地為目標。對於在內地創業,白手起家的香港企業家、高鋒集團董事局主席吳傑莊深有體會。2004年,吳傑莊成為首位考取清華大學博士後的香港青年,並且在內地實現了自己事業上的突破。“我以前是做人臉識別技術的,但是在香港技術突破有困難,我2004年到清華大學,就是為了找一個突破。結果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老師,一個很好的團隊,技術突破了,我們人臉識別技術在內地的一個口岸用起來,變成全世界流量最大的一個用戶。通過這個機會,和內地的合作,技術的提升,最終把我的技術賣到國外,包括美國、日本、中東國家。”

  回歸20年來,香港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國際金融風暴,但經濟發展速度依舊搶眼。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介紹説:“以國民生産總值來算,2016年的時候香港國民生産總值是2.5萬億元港幣,人均超過了4.4萬美元,比日本和歐洲還要高,比1997年增加了60%左右;另外從就業人口看,現在大概是380萬人,跟1997年相比,創造了60多萬個就業崗位;第三,如果看我們的財政儲備,在回歸的時候大概有3700億港幣,現在接近一萬億,增加了一倍半。”

  20年來,香港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從區域金融中心和轉口貿易港,變成物流管理中心,又逐漸發展成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為了支持香港發展,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系列補充協議,使得不少香港企業成功打入內地龐大的市場。香港“鐘錶大王”、金寶時計集團董事長李秀恒説,自己的企業在進入內地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轉型。“以前單是出口,現在我不單是生産鐘錶,我也建立了自己的牌子,可以建立零售網絡,到內地去銷售。這為什麼以前沒有實施呢?因為香港的市場非常小,我們的人口少,要推廣一個品牌要花很大力氣,而且賣的數量不太多,但是國家多大,那麼多省市和人口,我們可以打開一個市場,有發展空間。”

  説起香港回歸20年的“變”與“不變”,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這樣總結:原來人們擔心變的都沒有變,變的大都是應該變和大家希望變的。“變的是香港新的基建設施、新的城市面貌,以及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變的是香港與內地的聯繫更加緊密,從國家發展中獲得更直接、更全面、更有力的支持;變的是香港的對外交往不斷擴大,國際影響進一步提升。”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