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光影二十年】香港內地合拍電影漸入佳境:香港和內地合拍電影年均已超過五十部

2017-06-24 10:24:25|來源:央視網|編輯:李邵鵬

  央視網消息:今年是香港回歸20週年,在這20年的過程中,內地和香港電影合作日趨緊密,讓整個華語電影在題材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香港電影曾經是華人文化的重要符號,無論是粵劇戲曲片、功夫片、警匪片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香港電影曾經風靡世界,電影票房卻曾經一度達到12.5億港幣。也因此獲得了東方“好萊塢”的聲譽。

  

  內地電影導演 引力:“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據吳思遠導演講,拿香港電影説一個片名,報一兩個明星的名字,把演員陣容一説,在東南亞、台灣就像賣樓花一樣就可以把片子賣出去。”因為在世界範圍內的巨大需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開始了高度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巔峰時期的香港電影年産量達到了三百多部。香港電影導演 陳嘉上:“香港過去電影工業有個特點就是‘快’,比如《逃學威龍》系列確定兩個禮拜、三個禮拜就啟動了。”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圈流行著“七日鮮”的説法,就是指後一個電影從籌備到上映最快七天就可以完成。快速的反應和大規模的商業化複製,曾經創造了香港電影的輝煌。但是,它也為香港電影之後的衰落埋下伏筆。

  

  香港電影人 吳思遠:“我們不停地在拍重復的電影,不停拍搞笑電影、武俠電影,香港觀眾覺得新鮮感開始沒有了;另外最重要的,香港電影非常依賴的海外市場都已經開始萎縮了。”

  

  

  1997年的金融危機讓香港電影業雪上加霜,電影産量從巔峰時期的三百多部銳減到五十部左右,而曾經擁有的亞洲市場在好萊塢電影的衝擊下空間已經越來越小。轉向內地成為了不少香港電影人當時的選擇。

  

  香港電影導演 陳嘉上:“我們需要這個市場,需要這個大分量,才有機會還在世界電影市場上站起來。香港電影工業最大的任務應該就是在培養中國電影工業的這個過程裏,跟中國內地電影融合起來。”

  

  

  而那時的內地,電影的市場化改革已經開始啟動,一批民營的電影公司開始出現,內地和香港電影的合作方式也因此越來越多。

  

  內地電影導演 黃建新:“因為有了民營公司的投資,真正的合作投資産生了,在這種情況下不是人家香港要來,大量的中國內地公司去香港找導演、找編劇。香港有了好的題材到大陸找投資,這種互動就開始了。”香港電影人 吳思遠:“合拍是雙贏的,香港人進去內地了把香港電影拍攝的工作方法帶到內地去。”

  

  

  2016年中國內地的電影票房總額達到了492.83億元人民幣,在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當中,《美人魚》《湄公河行動》以及《澳門風雲3》都是香港和內地合拍的電影。而現在每年平均已經有超過五十部的香港內地合拍的電影。

  

  萬達院線北京區域影城總經理 孫瑞雪:“內地我們的製作團隊包括香港的這些製作團隊,包括陣容和導演相融合以後,包括去年來講像《使徒行者》好多港片在內地非常受歡迎。”

  原標題:【光影二十年】香港內地合拍電影漸入佳境:香港和內地合拍電影年均已超過五十部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