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沙頭角中心小學校長:香港融入內地可實現雙贏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丁一鳴 劉志敏):呂東明深耕港深邊境,在沙頭角中心小學擔任校長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記者專訪了呂東明,由他眼中邊境地區的變化,看香港與深圳這二十年來的發展變化。
記者:1997年香港回歸時,您在哪?心情如何?
呂東明:九七年香港回歸時,我在沙頭角。因為我1988年開始就已經進入沙頭角中心小學做校長。一直到九七回歸之前,我都看到沙頭角中英街在不同年代的發展。我自己覺得,香港很多人也覺得,回歸是一件好事。
記者:能否回憶一下回歸前沙頭角的狀況?深港兩地對比如何?
呂東明:港英政府于1951年設立香港邊境禁區。回歸之前,整個沙頭角大家都能看到相對來説是落後的。第一沒商業發展,第二交通不方便,第三齣入這裡有條件,凡禁區地方夜晚12點到淩晨6點宵禁,也就是不準出、也不準入,除非特別情況。在1997香港回歸之後,香港這一帶逐步取消禁區,居民出入才方便些。反觀深圳,你可以看到深圳那邊,都由1978年、1980年那時候開始發展的。
記者:這個河套區,包括大家都在説的大灣區,會為香港帶來什麼好處?
呂東明:我自己覺得,現在大家做生意都是全球性的網絡,無論是商業、就業、交往,跨區已經是很廣泛的了。如果大灣區發展成涵蓋香港、深圳、東莞、廣州、番禺、中山、珠海、澳門這樣,再加上香港和澳門之間的跨海大橋,無論居住就業,還是整體性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的發展,速度都會更加快。譬如做科研的人才,香港本身地小,成本價貴,轉到內地去發展,就會有各種發展機遇。
記者:有人認為,香港融入內地會喪失獨特性。您怎麼評價這種説法?
呂東明:我覺得,香港有獨特性沒問題,每一個地方都有獨特性。但你要將思維放遠一些,才能保證你這個地區的獨特性,又可以融合大發展、大的領域,相得益彰,雙贏嘛。我覺得香港人本身要看遠點,為什麼呢?發展、尤其是科技發展,你自己原地踏步,不放寬思維,很容易人家就超過你。人家超過你之後,你就只能夠……不説被淘汰,你會受到一定的壓力。很簡單的例子,國內現在個個都用手機、支付寶。好多年前香港用八達通、覺得好犀利,但現在八達通已經out了,變成在香港做生意,就要看裝不裝支付寶。如果不裝支付寶,不用手機支付,顧客就走了。這不是什麼保持香港獨特性的問題,不是保持香港八達通獨特性的問題了,而是周邊都變了嘛。大環境變了的,你不能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