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數據講你知
回歸祖國20年,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方針下,越發繁榮,至2016年,國民生産總值已達2.49萬億港幣,香港GDP所佔比例雖然不斷下降,但這主要是因為內地經濟總量不打斷變大。
收入上,這一連串的美妙增長也可證實港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自1995年起,香港已連續2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12項評估因素中,香港在其中8項取得90分以上。
港股市值也借國家東風,在過去20年增長近八倍,今年6月,港股市值突破28.8萬億港元。
回歸後,不僅經濟穩健增長,香港的國際地位已從“亞洲中心”步向“國際中心”。陳馮富珍和岑智明接連當選國際組織領袖成為香港人難忘的“高光時刻” 同步跟上的還有法治。從1996年的世界60多位到2015年的第11位,香港法治水準有目共睹。
説到香港市民的生活,20年來也有不小的進步。比如香港的“公屋”租住福利。
還比如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20年來,該計劃持續為因年老、殘疾、患病、失業、低收入或其他原因引致經濟出現困難的人士提供幫助。同樣值得注意的還包括內地遊客訪港人數的激增。至今,已有49個城市開放香港自由行。
進展還反映在市民知識水準的提升上,自1996年其香港圖書館館藏書和登記讀者快速增加,翻了近三倍。
一組固體廢物量的數據也在證實香港城市水準的提升,20年來,減少約5500噸。在平均壽命方面,2016年香港男女性皆已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香港的發展同樣惠及周邊地區形成雙贏,港粵合作即是其中典範。回歸20年,這些數字可見證內地和香港人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