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與融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

2017-07-05 18:40:2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編輯:靳松

  2017年3月5日,在改革開放近40週年,香港回歸20週年之際,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標誌著繼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之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正式成為又一個國家戰略。如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資源

  國家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因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良好的區位優勢,可以帶動整個泛珠三角地區的發展,使之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粵港澳大灣區有重要的資源。一是金融資源。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首次公開招股市場,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中心,是區內融資、資金管理及分配的樞紐。而香港和深圳的金融及經濟規模加起來,就等同倫敦或紐約這兩大全球性金融中心之一,兩者合作完全可以打造亞洲的“全球性金融中心”。二是交通資源。粵港澳大灣區內有完備的海港和空港群,公路網絡也十分發達。如,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三個全球大港,分別為世界排名第三的深圳港、第五的香港港和第七的廣州港,又如,粵港澳城市間九縱三橫的高速公路網、正在建設完善的珠三角城際輕軌,以及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後,珠江口東西兩岸將實現快速連通。三是産業資源。粵港澳大灣區産業結構也頗為完善,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港澳地區服務業産值佔GDP比重均在90%左右,內地9市製造業基礎雄厚,大灣區已形成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産業體系。四是經濟資源。包含“二區九市”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而且經濟總量大,2016年的GDP規模為舊金山灣區的兩倍,接近紐約灣區。其整體面積為5.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不足1%,佔全國總人口不足5%(6634萬人),創造了9.34萬億的GDP(2016年),佔全國總量的12.6%。五是輻射資源。從地理區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是通往東南亞、南亞、中東、歐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必經之地。向東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向西是北部灣經濟區和東南亞;向北則是湖南、江西以及廣闊的中國中部城市群。形成內接腹地、面向東盟的海、陸國際大通道,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樞紐。粵港澳大灣區這些資源堪稱世界級的優質資源,因此,要努力整合這些資源,培育其世界級的經濟增長點。

  三地經濟合作融合的情況回顧

  三地經濟整合的主要依據。當前,粵港澳三地的合作主要依據2003年發佈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截至2017年5月31日,內地累計受惠進口CEPA貨物達750.4億元人民幣。越來越多的香港、澳門産品享受CEPA零關稅進口,對內地和香港、澳門經貿互通、優勢互補,拉動香港、澳門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2015年,在CEPA框架下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基本上實現了三地服務貿易自由化。

  內地與香港資本的整合。首先,香港是我國內地重要的外資來源地,也是內地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截至2016年底,內地已審批的外來投資項目中,與香港有關的佔44.7%,來自香港的外資實際使用金額累計達9137億美元,佔中國內地使用外資總額的51.8%。香港也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首要地點,截至2015年,內地在港的直接投資額累計達6569億美元,佔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9.8%。其次,香港是中國大陸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世界重要的集資平臺和資産管理中心。2016年香港首次上市集資總額達1950億港元,問鼎全球第一。聯通香港就是聯通世界。2014年11月,“滬港通”機制正式開通,其開通以來,從內地到香港的交易(南向交易)日益增加,兩年間南向交易佔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2016年12月5日,在“滬港通”成功運行兩週年後,“深港通”機制也正式啟動;2017年5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又決定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即“債券通”)。“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機制的開通,加速了中國大陸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進程,對吸引外國資金進入中國股市、債市,推動中國大陸資本市場國際化起到了積極作用。最後,香港是全球主要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同業拆借市場利率,以及離岸人民幣即期匯率,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利率及參考匯率。內地與香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排行全球第一,人民幣資金池規模亦是全球最大。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70%的人民幣業務在香港進行,單日人民幣交易量達15000筆,每日交易金額達人民幣8000億元。香港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橋頭堡”。

  香港是內地的超級聯繫人。香港作為一流的國際貿易和商業服務中心,經商環境優越,擁有法律完善、競爭公平、國際化程度高等優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企業和投資者,是跨國公司設立總部或辦事處的熱門地區。據統計,近8000家世界其他地區和內地的公司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地區辦事處或當地辦事處。香港對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或者吸引國際企業走進來都起著重要的溝通作用,是內地企業開拓海外市場、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

  內地與香港人員的交流融合。中央政府從2003年7月28日起,放寬了內地居民往來香港的簽證政策,先後允許內地49個城市居民申請來港“個人遊”(自由行)。自由行人數由2002年的638萬人次逐年遞增,至2014年達至最高峰,有近4725萬人次,超過香港整體旅客量的77%,增幅逾七倍,帶動了香港30多萬勞動人口就業,也促進了內地和香港的人員交流。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打造中國經濟新增長極的策略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重點在於三地的深度融合。歐盟從1951年的《巴黎條約》開始,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打造出具有統一市場、統一制度、統一貨幣的世界最強經濟同盟。歐盟的活力來自於“統一”的原則,統一即沒有關稅,沒有貨幣兌換的差價,商品與生産要素只要進入一國市場,就可以在歐盟內部自由流動,這就可以極大降低經營成本,吸引世界企業與投資者。筆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主要問題在於三地的制度不同、貨幣不同。因此,以公平競爭、互利共贏為原則,分階段實施,逐步加強三地的融合,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

  鼓勵三地開展良性競爭。各地方政府當然都希望把優質企業留在本地發展,以增加本地的財政收入,擴大就業。因此各地就會有競爭,哪個地方的經營環境好、企業負擔輕、政府效率高,就可以爭取更多的企業和資源,反之,就會流失企業和資源。要鼓勵各地政府開展良性的競爭,反對以行政手段干預資源和要素的流動,干擾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

  加強三地政府的分工合作。在開展良性競爭的同時,三地政府應當加強合作。一是要建立一個聯席會議制度,三地政府應當從國家戰略出發,制定行動綱領,定期進行會議協商,解決三地經濟合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二是要制定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突出各地特色,避免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分工協作地共同發展;三是要制定統一的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逐步清除影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阻礙商品及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四是成立大灣區的共同發展基金會,對大灣區的發展提供公共支持,例如,支持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改造升級區內的通訊、電力、交通等設施,治理環境污染等。

   加強三地的金融合作。三地有三種貨幣,這是歷史造成的問題,增加了企業、個人換匯的成本,同時,也會因為匯率的變動影響貿易和投資。因此,在近期,應當考慮如何減少匯兌成本,穩定匯率;遠期應當考慮三種貨幣的統一、融合。

   加強三地的企業合作。從資源稟賦來看,港澳地區的企業經營主體以第三産業為主,金融和高端服務業發達。而廣東的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高端製造業基礎雄厚,戰略縱深給予港澳地區充分的投資空間。香港依託珠江三角洲地區,有望進一步拓展成為像英國倫敦、美國紐約那樣的國際金融中心,也可以緩解當前香港面對上海的競爭壓力。如此結合,粵港澳大灣區有望形成一個以香港為核心的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以深圳為核心的“矽谷”創新中心圈和以整個區域高端製造業為核心的高端産業圈,成為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吸引力的大城市群。

   加強三地的人員交流與往來,逐步消除人員流動的障礙。例如,統一的居民身份證、互通居民信息、公共交通互聯互通、電訊互聯互通、居民的醫保、養老等相互聯通,居民在三地可以自由遷徙,自由就業。

  作者係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國際商務教研室主任 林學軍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