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中德關係的穩定發展是世界秩序的壓艙石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德國並出席在漢堡舉辦的G20峰會,這也是習近平主席2014年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之後的又一次國事訪問,在多邊峰會期間能夠安排國事訪問,也反映了德國方面高度重視中德關係的發展。在與默克爾會面時,習近平主席對中德關係做了更加準確的説明,中德關係要成為中歐關係的“領頭羊”和“穩定器”。中德兩國是世界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也是歐亞大陸兩端舉足輕重的國家,尤其是當下世界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德關係的穩定發展也是世界秩序的壓艙石。
這一次的漢堡峰會看起來有些令人憂心,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多邊治理平臺,漢堡峰會遇到了比較多的抵制,同時,各種地緣政治熱點問題發酵,讓漢堡峰會不得不承擔了地緣政治協調的功能,比如雙邊會晤可能會更加引人關注。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理念——自由貿易、多邊主義則有被邊緣化的風險。當然,中國和德國都是全球化的堅定的捍衛者,兩國都是全球貿易大國和強國,也有意願和能力去推動全球化的發展。兩國接連舉辦G20峰會,在主題上也有銜接,可以説,有中國的支持和參與,默克爾在漢堡峰會上不會感到孤單。英國《衛報》分析説,這次G20峰會上,中國、德國、俄羅斯和美國領導人需要共同在這個很壞的時代去解決和控制危機。中國雖然不是G20的舉辦國,但是中國絕對不是個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是德國的同盟國,在自由貿易和氣候變暖這兩個議題上,中德之間是“無縫對接”的。
首先需要説的是,中德關係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如習主席所言,“世界格局正處在一個大調整大變革時期,不穩定不確定性增多。面對變局,最根本的是把握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抓住各國人民對和平與發展的共同訴求,走合作共贏道路。”時代正在轉換,冷戰結束以來的世界秩序的基礎正在改變,美國正在從世界秩序中退出,地緣政治的邏輯在主導甚至壓倒地緣經濟的合作。全球化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是往回退到保護主義還是改善全球化,實現包容和共享的增長呢?特朗普領導的美國選擇的是回到保護主義上,而默克爾則堅定地認為,任何相信當下世介面臨的問題需要通過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來化解的人都是大錯特錯了。不言自明,在自由貿易的問題上,美國已經走向了世界的對立面。中國和德國作為世界主要的貿易國家,在推進全球自由貿易方面是戰略性的夥伴。從杭州峰會到漢堡峰會,中德兩國都發出了自由貿易的最強音,從這一點來説,全球自由貿易秩序需要中國和德國兩國攜手維護。
其次,兩國國家身份的轉型讓中德關係有了內生性,最近十年來,中德關係已經成為中歐關係的核心支柱和牽引力量。德國在歐洲的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默克爾任內德國成為歐洲“被邀請的領導者”,雖然默克爾希望與法國能夠建立比較好的合作關係以降低人們對“德國的歐洲”的憂慮,但是,毫無疑問,德國已經是歐洲的主心骨。而中國在十八大以來提出了諸多區域經濟合作、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惠及世界。換句話説,在這個缺少引領者的世界中,中國和德國雖然沒有追求領導權,但是卻不可避免地被要求去填充美國留下來的真空。德國以及歐洲面臨的難民的問題終歸還是中東實現現代化的問題,中德有意願攜手推動歐亞大陸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這既是兩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全球治理的需求。
最後,中德兩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可以分享。中國需要對工業技術進行升級改造,而德國也需要與中國一起開發第三方市場。當然,從工業技術水準來説,中德之間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別,從貿易的合作到投資的合作意味著兩國經濟關係正在經歷深刻轉型,資本、技術的合作需要兩個社會之間的比較深度的了解和包容,同時需要建立利益分配和共享的制度。在習近平主席和默克爾總理的見證之下,中德雙方達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協議。經濟合作始終是中德關係的壓艙石,也是中德關係能夠外溢到全球的關鍵因素。
中德之間的合作面越來越大,當然,需要理解和化解的分歧也在增加,尤其是相互投資和市場開放的問題是下一步中德關係進一步發展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中歐投資協定也經歷了多倫的磋商和談判,如果在這一問題得以突破,中德關係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孫興傑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