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國企,這樣做強做大(砥礪奮進的五年·全面深化改革)

2017-07-14 13:17:05|來源:人民網|編輯:谷士欣

  

  製圖:張芳曼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企改革堅定目標、再次發力。

  完善頂層設計、全面啟動試點、“刀刃向內”健全監管……一系列改革措施,激發著國企的活力和競爭力。在國民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今年前5個月,國有企業實現利潤10376億元,同比增長25.5%,中央企業今年6月實現利潤1596.7億元,創單月利潤歷史最好水準。到2016年底,全國國資監管系統企業資産總額144.1萬億元,比2012年底增長101.8%,增加值貢獻佔全國GDP的1/7。

  奔著問題去、擼起袖子幹。改革快馬加鞭,助國企躍上新平臺、煥發新風采。

  敢啃硬骨頭,改革賦予國企新活力

  國企改革一直被稱作“難啃的骨頭”。動力不足、機制不活、大而不強,種種難題困擾著國企。新一輪國企改革瞄準短板,聚焦痛點,迎難而上。

  不是“修修補補”,新一輪國企改革更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頂層設計引領——2015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佈,這是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此後近兩年,國企改革先後出臺多個支撐總體框架的重要政策和“定點爆破”的專項政策,中央各部門出臺110個配套文件。“1+N”文件體系及相關細則,共同形成了國企改革的設計圖。10項試點探路——落實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企業薪酬差異化分配、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中央企業兼併重組、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行員工持股、推動國有企業信息公開、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10項試點涵蓋國企改革的方方面面。國企改革“四梁八柱”拔地而起,從“設計”邁向“施工”。

  不避利益藩籬,新一輪國企改革真刀真槍、敢於“亮劍”。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率先啟動實施,直指國企高管薪酬中偏高的、不合理的部分。基本年薪、績效年薪、任期激勵收入,各自佔比多少、依據有哪些,都放在陽光下。數據顯示,改革後央企負責人薪酬水準總體有所下降,部分企業下降幅度還比較大。央企兼併重組大刀闊斧,有效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十八大以來,中國北車與中國南車、中遠集團與中國海運、寶鋼與武鋼等30家央企相繼完成重組,央企數量從117家調整到101家。央企間産業整合同步啟動,首開先河的中航工業將地産業務整體劃入保利集團。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向前瞻性戰略性産業、向優勢企業集中,目前國有資産在軍工、電信、能源等領域佔比達90%以上。

  不搞疊床架屋,新一輪國企改革著力於改出新機制。公司制改革進入“最後一公里”。“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2020年,國有獨資、全資公司全面建立外部董事佔多數的董事會”,改革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出資人機構、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各自權責是什麼,講得清清楚楚,為有效履職建立制度保障。目前,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的改制面已超過90%。

  制度變革激發了企業活力。一大批國有企業脫穎而出,不僅居於國內同行業領先地位,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2016年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企業,中國的國有企業達到83家,佔1/6,比2012年增加29家。

  發力供給側,國企輕裝上陣挑大梁

  國企效益穩中向好,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産能、處置“僵屍企業”——資不抵債、經營停滯,“僵屍企業”消耗資源,製造虧損。處置“僵屍企業”成為國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摸清底數,精準施策,2016年全國國資委系統共清理退出“僵屍企業”4977戶,涉及資産4119.9億元。國企堅決壓減過剩産能。2016年,全國國資委系統共退出鋼鐵産能4230萬噸,佔全國退出産能的80.8%,退出煤炭産能20629萬噸,佔全國退出産能的71.1%。

  去杠桿——經濟下行壓力下,降杠桿、控風險是實現“穩”的重要環節。緊緊盯住負債率較高的企業,國資委採取負債率、負債規模雙重管控的新舉措,守住了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市場化債轉股等改革措施,更為企業雪中送炭。面對60多億元的銀行逾期債務,中國二重和國機集團重組後,與近20家債權銀行艱苦磋商40多次,最終達成“以股抵債現金償還+保留債務”的債務重整方案,2016年二重盈利近5億元。

  降成本——管理層級多、法人戶數多,一直是國企的“老大難”問題。降成本,先要下決心“瘦身”。國企全面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2016年,中央企業累計減少法人2730戶,扭轉了戶數年年增加的態勢。層級縮減,效率提升。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降至82.55元,比上年下降0.61元,為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靠改革強身健體,國企輕裝上陣挑大梁——

  國有企業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特高壓輸變電、第四代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標誌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彰顯了國之重器的實力與擔當。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國企主動出擊,核電、風電、電動汽車等設備製造以及産品研發,達到或接近全球領先水準。

  歐洲第一高樓俄羅斯聯邦大廈、被肯尼亞人親切地稱為“世紀鐵路”的蒙內鐵路……全球許多標誌性工程上,鐫刻著中國國有企業的名字。國有企業成為全球化背景下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

  向自己開刀,國資監管轉向管資本

  新一輪國企改革是刀刃向內的改革。國資監管機構既是改革措施的推動者,也主動向自己開刀,從“管企業”轉向“管資本”。

  監管不越位。

  由管實物形態的國有企業向價值形態的國有資本轉變,關鍵一步是“放權”。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明確精簡43項國資監管事項。其中取消26項,今後國資委不再直接規範上市公司國有股東行為,取消中央企業年金方案、中央企業子企業分紅權激勵方案等事項的審批,由企業依法自主決策。下放9項,今後延伸到中央企業子企業的管理事項原則上歸位於企業集團。授權8項,涵蓋了經理層成員選聘、業績考核、薪酬管理以及職工工資總額審批等企業呼籲多年的事項。

  監管更不能缺位。

  保障國有資産安全,是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前提和底線。防流失,《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産監督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的意見》于2015年底公佈,開出了加強企業內部監督、外部監督、社會監督及追責制度的藥方。2016年發佈的《關於建立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制度的意見》,明確了九大方面54種需要追責的情形,在國企發展歷程中第一次提出“實行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終身追責制度,把約束的目標直接對準了投資決策者這一責任主體,給國有資産又加上一道“保險鎖”。

  監管也不能錯位。

  央企投資,如何杜絕“亂投”,又讓企業“敢投”?今年初,央企投資的負面清單制度出爐。負面清單把中央企業不能投什麼講得清清楚楚。有了負面清單,可以避免出資人管理“管歪了”——對照一下清單,監管部門就知道哪些投資要過問、哪些投資是企業自己決定。有了負面清單,企業再不會“束手束腳”——負面清單裏列出來的事項,別碰;清單之外的,企業大可“天高任鳥飛”。負面清單制度只是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的其中一項。定制度、設標準、劃紅線,國資監管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

  “國企改革已進入‘施工高峰期’‘落實攻堅期’,要以釘釘子精神,紮實推進國企改革各項任務落地。”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示。

  改革是動力,改革出活力。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以更大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國有企業潛力無限,必將迎來新的精彩。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4日 01 版)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