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南京雲錦:傳統技藝在傳承與保護中發展
雲錦製作的蒙娜麗莎畫像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李菁、馬潔):南京雲錦以其精美華貴為世人所驚嘆,也因其材料講究、做工精細而被稱為“寸錦寸金”。為了使這一民族瑰寶得到保護與傳承,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使得南京雲錦的織造技藝不斷發揚光大。
南京雲錦起源於西元417年。在古代,只有皇室和高官才有資格使用這種珍貴的織物。由於南京雲錦圖案複雜,一些工藝,特別是“粧花”手工藝,至今無法由機器替代。正因如此,南京雲錦在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時使用的名目就是“雲錦粧花織造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雙喜説,機器製造的織物,圖案千篇一律,而手工技藝則完全不同,“如果在一個織物的門幅上需要織六朵花,我們採用了‘挖花盤織’技藝以後,六朵花可以完全不一樣,叫做逐花異色,它就不受顏色的限制了,而且顏色更豐富。就是這個工藝,機器是無法取代的。”
手工織造的雲錦,一天只能織出5釐米。再加上雲錦製作需要黃金、孔雀羽毛等珍貴材料,因此稱之為“寸錦寸金”一點也不為過。周雙喜説,“‘寸錦寸金’是因為它的用料比較考究。雲錦的特點是‘三粧’,即‘粧金’、‘粧彩’,‘粧孔雀羽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費工時,所以稱它為‘寸錦寸金’。因為它以前是用來給皇帝做衣服的,因此工藝必須是最高的,用料必須是最考究的。”
然而,這一流傳了1600多年的傳統工藝在上世紀中葉幾乎失傳。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拯救雲錦,於是便有了南京雲錦研究所。該所的活動策劃負責人饒雪介紹説,“1956年,周恩來總理説過:‘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雲錦工藝繼承下來,發揚光大!’正是在這個指示下,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江蘇省政府批准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家工藝美術類研究所。這個南京雲錦研究所成立之後,將誕生於西元417年的雲錦一直保護傳承到現今,並且在進行不斷的創新。”
經過多年的努力,南京雲錦的織造技藝得以保護和傳承。周雙喜説,如今國家對於雲錦保護依然投入很大,例如對雲錦研究和開發項目的資金支持,對傳承人的評定和補貼等等,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對這門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雲錦,1982年,南京雲錦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2009年,南京雲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也在國內外引起了一股“雲錦熱”,人們紛紛慕名而來。饒雪説,“南京雲錦博物館每年接待海內外的遊客和專家學者,應該有數百萬人。我們也代表國家,作為南京的名片去各個地方進行對外文化交流,去過大概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還有很多觀眾的一致好評。尤其是近幾年,我們去國外交流比較頻繁,在國際上也得到了很高的讚譽。”
中國傳統工藝正在走向世界。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期間,南京雲錦博物館在“南京周”活動中展出了一副雲錦織就的蒙娜麗莎畫像,從畫面到畫框,都是由雲錦製作而成,栩栩如生。據説,這一幅雲錦作品是由4名工匠花費近3000個小時製作完成,在世博會期間受到廣泛好評。周雙喜説,“蒙娜麗莎在世博會上也是一個嘗試。世博會在米蘭舉行,我們作為‘南京周’的代表,用南京傳統的工藝去織西方的油畫。當時引起了轟動,因為油畫能給織出來,效果也大大出乎意料。”
周雙喜説,南京的雲錦界經常與國外的設計界進行交流,在增加雲錦的國際知名度的同時,也吸收來自國外的藝術靈感。同時,南京雲錦研究所也在開發一系列文創産品,讓雲錦走入更多平常百姓家。周雙喜認為,如今的雲錦技藝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保護,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這項技藝中來,踏實學藝,踏實研究,讓這門技藝繼續發揚光大。
工人在織錦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