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阿爾山以生態旅遊實現生態保護和改善民生雙贏
阿爾山林區的秀麗風光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殷欣、高俊雅):地處大興安嶺南麓的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曾經是中國重要的木材産區,林區職工佔到當地人口的絕大多數。隨著林業資源的枯竭,當地一度面臨資源、經濟危機。然而從1996年建市以來,阿爾山市依靠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逐步走出困境,實現了生態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雙贏。
“這邊風景真的是太美了!這裡是很原始的火山爆發後的景象,讓人有一種很原始、很大氣,特別(有)真實感。我們希望多花一些時間在山裏轉轉,看看,感受一下。”
站在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著名景點——杜鵑湖畔,來自江蘇無錫的遊客鄧世榕感嘆全家這次旅遊不虛此行。
阿爾山市位於內蒙古興安盟西北部,大興安嶺林區腹地,北與蒙古國接壤。其境內的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擁有200平方公里亞洲面積最大的火山熔岩地貌,地質構造、土壤、植被生物均保持原始狀態。因為這裡分佈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歷史上這裡曾經中國重要的林業基地。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因國家建設需要,這裡木材開採量非常大,進入了歷史高峰時期。然而,過度的開採讓林區生産在90年代陷入困境。阿爾山市林業局局長姜天純説:“當年最高峰的時候,阿爾山林業局為了突擊完成任務,完成了20萬立方米(採伐量),後期阿爾山林業局(已經)沒木材可採了。全是天然次生林,你就是採下來也賣不動。”
90年代末期,阿爾山林業局曾經累計拖欠職工18個月工資,直接導致林業職工的生活也陷入困境。阿爾山林業局退休職工,已經64歲的杜文奎在山區裏的林場工作了一輩子,回憶起當年的資源危機和經濟危機,他仍然心有餘悸:“當時我們(職工之間)就聊,林業局沒有木材了,我們的工資給不了了,咱們怎麼生活?”
生活困難的那幾年,杜文奎就帶著老婆到林子裏採蕨菜,再加上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發放的補貼,勉強度日。
轉機發生在1996年阿爾山市建立。當地開始把生態建設作為立市之本,根據自身優勢,認真思考發展戰略,阿爾山市旅遊局局長白峰介紹説:“現在全市人口80%多都是林業(職工)和家屬,傳統林業已經行不通的情況下,怎麼給林業一個出路,是阿爾山當時面臨的一個很現實和嚴重的一個問題。把路子重新梳理之後,還是選擇依託現有林業資源、旅遊資源,以發展旅遊為一個突破口。”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如今阿爾山圍繞旅遊城市定位,完善城市規劃佈局,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遊客接待能力,特別是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森林覆蓋率從1996年建市時的69%,提高到了2016年森林資源普查時的81.2%。內蒙古大興安阿爾山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工作部副部長閆同林介紹説,從50年代至今,阿爾山林業局就開始植樹造林,現在共栽種人工林有效存活面積8萬公頃:“從50年代末期,阿爾山林業局就開始植樹造林,到今天,到現在已經發揮了它的生態效應,這片木頭他是惠及後代子孫的,他給後代子孫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良好的生態已經成為阿爾山最大的特色,成為吸引遊客最大的魅力。大批遊客的到來不僅明顯提高了進行轉産轉型發展的林業職工的收入,還促進了就業,讓更多的當地林業職工子女,能夠留在家鄉,建設家鄉。阿爾山森林公園景區管理員謝京宇今年24歲,屬於林區職工家庭的第三代,他高中畢業後已經在景區工作了5年,他説:“我喜歡這裡,喜歡我的家(鄉)。因為現在和以前基本差不多,以前也是靠山吃山,只不過以前的吃法不一樣。(照)以前吃法,再這麼吃下去,資源會枯竭。但是現在這樣,把資源保護起來了。像這樣的資源它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我們的旅遊我感覺也會越做越好。”
2013年,阿爾山被列為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2016年,成功進入全國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同一年,這個人口不到7萬的邊境小城已經接待遊客300多萬人次。以生態為基礎發展旅遊業,又通過發展旅遊帶動老國有林區職工轉産轉型,阿爾山市這座因林業而興的邊疆小城的綠色發展、綠色生活之路,正越走越寬。
阿爾山林業局老職工杜文奎回憶當年遇到的生活困境
阿爾山森林公園管理員謝京宇喜歡自己的家鄉 對未來當地生態旅遊發展非常樂觀
阿爾山市林業局長姜天純
阿爾山市旅遊局長白峰
內蒙古大興安阿爾山旅遊開發公司閆同林接受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