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膜下滴灌技術助力新疆農業發展 中國節水灌溉技術走向中亞和非洲

2017-08-10 10:48:1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天業農業示範園區水稻田(蓋安娜 攝)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劉文俊 蓋安娜):旱地裏也能種水稻?近日,記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採訪時發現,40公頃的水稻田沒有水,但水稻苗卻綠油油的。如何在旱地裏種水稻,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有秘決。而且,他們研製出的節水灌溉技術還走出了國門,在中亞和非洲多國得到推廣。

  新疆石河子市天業示範園區內的水稻田,採用的是膜下滴灌技術。這項技術由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下屬企業——新疆天業集團首創。通過給農作物“打點滴”,該技術使水流順滴孔直達作物根部;加上地膜的覆蓋,土壤被蒸發的水分大量減少。新疆天業集團農業研究所的農藝師陳伊鋒介紹説:“(膜下滴灌技術)第一個特點就是省水。我們用地膜結合滴灌帶,取代了傳統栽培的水層,比一般水田大概省水60%。水田用水從種到收,大概每畝(約0.07公頃)需要2000多立方米,而我們的只用650到700立方米就夠了。這是第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和優勢。第二個就是節約成本和投入,我們因為使用了滴灌栽培,全田沒有埂子和渠道,因此節約了10%的土地,這就意味著多收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還有就是我們實現了全程的機械化栽培,機械化種子處理,種子直播,不育秧,不插秧,收穫也是機械化,這樣,人工管理的面積比普通水田提高了3到4倍,節約了很大生産成本。”

兵團二師第31團採用膜下滴灌的棗樹(劉文俊 攝)

  中國為屯墾戍邊而設立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目前在新疆各地建有170多個農牧團場。這些團場大多地處沙漠邊緣的戈壁荒灘,土地貧瘠,水資源稀缺。多年來,兵團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探索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歷史。在兵團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天業集團引進、消化、吸收了國外技術,並自主開發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效節水滴灌系統,使兵團所屬的125萬公頃耕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新疆天業集團副總經理周軍自豪地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我們就針對國外的農業節水技術進行了一些驗證性的實驗,特別是先進節水技術要在大田中應用。許多節水技術,只是在大棚、溫室、花卉種植中,特定的一些作物中使用。而要徹底改變我們新疆農業缺水的問題,帶動農業發展,關鍵是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要能在大田中運用。所以,我們始終堅持不懈地開發,最後終於形成了一次性回收滴灌帶的技術及相關的商業模式。兩種模式相結合,帶動了膜下滴灌溉技術的發展。”

  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普及使兵團的農業生産水準大幅提升。目前,兵團多項農業生産指標已達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小麥每公頃産量從5100公斤增加到8700公斤,經濟效益整體提高近3倍;皮棉每公頃産量從1000公斤增加到2400多公斤,大豆的産量也大幅提升。同時,通過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兵團年節水量逾10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天業集團展示大廳中的膜下滴灌動態模型(劉文俊 攝)

  膜下滴灌設備操作極為簡單,大幅節約了人工成本。生活在石河子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職工劉冰泳,利用膜下滴灌技術種植了約27公頃的棉花田。他開心地告訴記者:“實行膜下滴灌後,既省工,也省水。比方説,現在灌溉100(約7公頃)畝地,一個女勞力就可以輕鬆完成。以前水澆地,需要4、5個男勞力,還要雇人。現在的畝産400多斤,以前好的時候也就200多斤。現在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近年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不少職工都購置了運輸車輛和私家車,在城市裏也買了新房,很多人已經習慣了“農忙在田裏、農閒在村裏、冬季進城裏”的生活方式。

  目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已成為全國農業節水灌溉示範基地和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以膜下滴灌技術為主的“兵團節水灌溉模式”,已在中國29個省區市累計推廣約470萬公頃,在中亞、非洲等17個國家累計推廣超過1萬公頃。天業集團副總經理周軍介紹説:“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推進,新疆原來地理位置上的劣勢轉化為了優勢。這一點在節水灌溉方面尤為明顯。因為中亞國家普遍缺水,地貌特徵與新疆非常接近。現在我們跟中亞許多國家展開節水方面的合作。速度非常快,整個這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給我們企業帶來了非常大的促進。”

  周軍表示,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作用正日益顯現,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現代節水灌溉技術“走出去”的步伐也會日益提速。

兵團八師第143團採用膜下滴灌的棉田(劉文俊 攝)

兵團二師第31團採用膜下滴灌的棗田(劉文俊 攝)

天業集團副總經理周軍接受記者採訪(劉文俊 攝)

新疆天業集團農業研究所主任農藝師陳伊鋒接受記者採訪(劉文俊 攝)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