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拉薩市環路建設注重生態保護 打造宜居山水之城

2017-08-23 10:02:4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被譽為“拉薩之肺”的中國最大城市天然濕地——拉魯濕地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殷欣):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在建設城市外環路,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同時,注重生態保護,通過實施多個環境治理工程不斷改善人居環境,逐漸將雪域聖城打造成綠色宜居的高原山水之城。

  “剛來的時候(還)可以啊,最起碼不(怎麼)堵車嘛。現在這個車子越來越多嘛。這個南環和北環一修好的話,慢慢就好了嘛,不會(這麼)堵了。(經過拉薩的車輛)走市區的話,堵車的話就直接走外環過了。”行駛在橫跨拉薩河的柳梧大橋緩慢的車流中,在拉薩市開了5年計程車的司機張國臣盼著拉薩環城快速路南環線儘早通車,這樣會讓市區道路通暢一些,他的收入也會增加一些。

  主要由南環線和北環線構成的拉薩環城快速路,也稱外環路,設計時速60公里,于2015年10月7日開工。目前長16.61公里的北環線已投入使用,總長20.43公里的南環線尚未修通。環城路建成後將有效緩解過境拉薩市車輛給市區交通帶來的壓力,對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義。西藏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城鄉規劃處處長郝立東説:“通過拉薩環城路的建設,提升東西向交通服務功能,建立與主導交通流向相匹配的城市快速幹道網絡,實現過境交通快速疏解,以及城市對外交通與內部交通的高效組織,從而有效發揮拉薩綜合交通樞紐作用。”

  拉薩環城路北環線的起點位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魯濕地的西端。這片面積1220公頃的中國最大城市天然濕地被譽為“拉薩之肺”,在凈化水質、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製造氧氣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避免環路建設侵佔濕地範圍,進而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拉薩環路在施工時做出了重大調整。拉薩環城路施工方——拉薩市城市建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承傑説:“為了徹底避讓拉魯(濕地)核心區,我們改變了原有的線性設計,增加了西繞城隧道。”

  儘管大大增加了工程投資和施工難度,但環城路北環線的建設者們充分考慮了工程可能對拉魯濕地造成的影響。除了增加隧道避讓之外,還在穿越濕地水源河流和水渠的地點,架設橋梁,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拉魯濕地,讓拉薩市民可以繼續享受濕地給他們帶來的良好環境。拉薩市民羅桑次仁2003年的時候搬到距離拉魯濕地幾百米外的雪三村社區居住,站在他家二樓就可以遠遠望見拉魯濕地,他説:“在西藏大部分老百姓,只要出家門就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我住在拉魯濕地旁邊,平時在那裏散步是一種很好的享受,環境很好。同時也讓我在心中樹立了一種環保意識。”

  與北環線西北段環繞懷抱著拉魯濕地相對應的是,環城路南環線則緊緊依靠著拉薩市的母親河拉薩河。在這裡一個新的“拉薩之肺”已悄然形成。2013年3月25日,拉薩河城區段綜合整治工程3號攔河蓄水項目開工。2016年10月3號水閘攔河蓄水,往日在冬季枯水期就會變成河道石灘上的涓涓細流的拉薩河,在攔河閘的人工調節之下,形成一片寬闊的水域。拉薩市水利局副局長騰寶亭説:“(以前枯水期拉薩河)大(面積)的河灘裸露,風沙。整個拉薩的風沙特別大,同時(空氣)濕度也小。抬高水面的作用就是增加水面,改造河道周邊環境。枯水期我們的蓄水水面長度可以達到3.2公里,蓄水量達到200多萬立方米。抬高了拉薩地下水(水位),增加了(空氣)濕度,改善了環境,減少了風沙,就是(發揮了)這麼大的作用。”

  整個拉薩河城區段整治工程共包括6個攔河閘,目前2號、3號閘已建成蓄水,形成了一片平均水深2.5米,面積近2平方公里的水域。該工程的實施顯著提高了空氣含氧量和濕度。經過拉薩市氣象部門的監測,拉薩河整治工程實施後,城市空氣濕度提高了8%。而拉薩地下水水位也表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

  同樣是在拉薩環城路南線沿線,拉薩市還在實施南山造林綠化工程當中,成功實現了在青藏高原地區半乾旱區域山體整體造林新突破,完成植樹造林近1萬公頃,建成南山鵬矗生態園,為拉薩市民提供了一個距離市區較近的休閒娛樂新去處。此外,拉薩市還將在環城路沿線30-50米的範圍內進行綠化覆蓋,形成連續的環城綠化帶,以綠色圍城讓拉薩外環路變成一條生態、景觀大道,讓拉薩市變得更加宜居。

西藏自治區住建廳城鄉規劃處處長 郝立東

拉薩河3號水閘在雨季向下游緩慢泄洪

拉薩河整治工程水閘蓄水後形成的大片水域顯著提高了拉薩市區空氣濕度和地下水水位

沿拉薩河修建的拉薩環城路南環線部分路段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