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建立獨具特色的分級診療體系 社區就診方便居民

2017-08-24 18:07:2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鄭治、李嚴):作為全國公立醫院改革和分級診療制度改革的試點城市,廈門經過五年的探索與實踐,現已建立起獨具特色的分級診療體系。隨著該市社區醫院就診率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廈門人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與大醫院同樣水準的醫療服務。

  今年62歲的耿志華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多年,以前血壓高的時候高壓甚至達到200左右,常常頭昏眼花。然而,如果去大醫院看病,通常一折騰就是一上午,開藥也只能開一週的量。隨著廈門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簽約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耿志華的看病體驗得到了改善,“社區醫院就建在家門口,我隨時隨地就過來了,也不用排隊了,到了以後有我的家庭醫生給我看病,因為他們對我都非常了解,你的心情也就非常地好,血壓血糖自然也就下來了。”

  社區醫院不僅給耿志華等中老年人提供極大的便利,對年輕人也同樣具備吸引力。在旅遊行業工作的廈門姑娘陳燕紅説:“剛開始我是少去社區醫院的,都是去三甲醫院,但現在我覺得我的健康水準還不需要用到大醫院的資源,我在社區醫院,這些毛病都可以解決掉,而且可以省下非常多的時間做別的事情。畢竟它是專業醫生,他會給你提建議,你這個病需要在我這裡看,或是去大醫院,所以我首選社區醫院。”

  近年來,廈門始終堅持“三醫聯動”改革,即推動大醫院專科醫生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全科醫生、健康管理師組成“三師”服務團隊,提供連續性、一體化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糖尿病科副主任醫師劉長勤説,作為專科醫生,他會定期到社區醫院去坐診和帶教,但他最首要任務是帶教,是幫助全科醫生提升診療水準,“不是説過來最主要是坐診的功能,坐診是永遠看不完的,並不是説你看多少,而是説通過一些典型的病例,能讓全科醫生對糖尿病的診治能力提高多少,這個是最主要的,通過這種,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社區對糖尿病等慢病的管理能力。”

  隨著診療水準的不斷提升,目前,像耿志華這樣安心留在社區醫院管理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等慢病的例子已經不在少數。以她所在的廈門市湖裏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9萬多戶籍人口中,已有2萬4千多人簽約了家庭醫生。湖裏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杜清碎介紹:“2012年以來我們病人變得多了,我們從12年的時候一年門診量才14萬多,到去年2016年已經達到28萬多了,增長了將近一倍。”

  老百姓願意去社區醫院就診,除了醫療品質與便利等因素外,也與廈門市近年來推出的系列政策密不可分。比如,通過實施差別化的財政補助、醫保支付、醫療服務價格和基層醫務人員激勵機制等綜合政策,廈門引導大醫院不再追求普通門診量;通過名醫進社區帶教等舉措和適當的激勵機制,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承接能力和工作積極性;通過調整收費價格和醫保報銷比例,引導老百姓到社區就診。

  來自廈門市衛生計生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共計192萬診療人次下沉到社區首診;2016年簽約家庭醫生的居民在社區的就診率達到了60.77%。與之相對的是,大醫院總門診量下降了。2016年大醫院總門診量同比下降3.13%,普通門診下降6.02%。

  廈門市衛生計生委主任姚冠華告訴記者,接下來該市還將進一步提升當地市民的就醫體驗,“今年,我們將繼續做實做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分級診療工作,更加關注重點人群簽約後就醫服務的便捷性、健康管理的連續性,提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滿意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我們要把醫改各項惠民政策更好地落到實處,切實方便群眾就醫,改善群眾就醫體驗。”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