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甘肅金昌:“鎳都”轉型創新業 “花都”種美促跨越

2017-09-09 20:02:15|來源:人民網|編輯:靳松

盛開的鮮花。(牟健 攝)

  金秋時節,走進河西走廊中部城市金昌,為一片清香撲鼻、浪漫多姿的紫色花海所吸引。薰衣草綻放一條條紫色花穗;馬鞭草開出一個個紫色花球;千屈菜、鼠尾草盛放一串串紫花,浪漫花海映襯著慕名而來遊客們的幸福笑容。

  金昌,甘肅河西走廊上,祁連山北麓的一座戈壁小城。原本不起眼的她,卻因儲量豐富的鎳礦,被時代賦予了重任——“中國鎳都”,承載著驕傲與輝煌,走過了三十余載的發展歷程。如今,緣礦興企、因企設市的金昌,和許多資源型工業城市一樣,面臨著發展的瓶頸,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又是一年風吹戈壁,不見昔日黃沙遮眼,卻陶醉於陣陣花香,“鎳都”金昌已換了容顏。“走創新路,打特色牌”——小城金昌,我國最大的鎳鈷生産基地和鉑族金屬提煉中心,堅持把綠色作為推進轉型發展的主基調和實現永續發展的生命線,下決心改變不合理的産業結構、能源結構、空間佈局,將文化旅遊業作為重要的接續産業,以香草花卉産業為突破口,打造高品位生態旅遊新城。經過三年多探索與努力,如今,外界賦予她一個新的標簽——“浪漫花都”。

  【被鎳價“牽”行的風雨歷程】

  1958年6月,地質勘探工作者在甘肅省永昌縣寧遠堡白家嘴子地區的地質普查中,發現了一塊含銅孔雀石並向縣政府報礦。後經檢驗,該礦石鎳的含量達0.90%。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還不能生産鎳,一些國家乘機對我國實行“鎳”封鎖,以此制約我國現代工業的發展。這塊小小孔雀石的發現,改變了中國“貧鎳國”的國際地位。使我國甩掉了“貧鎳國”的帽子。隨後,主要任務為開採和開發金川鎳礦的“金川公司”成立。1981年2月,為了適應金川鎳基地不斷發展的需求,經國務院批准,設立金昌市。

  自此,這座小城的發展,便與鎳緊緊的綁在了一起。鎳價,也成為了這座小城發展的“生命線”。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科技助推下,金川公司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企業效益也逐年提升。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國際市場鎳價的不斷提升,金川公司進入效益最好的階段。

  “那時候如果能在‘公司’上班,小夥子根本不愁娶不到媳婦,女孩子也願意嫁給‘公司’的工人。”已退休的金川公司工人季學新回憶,“效益好的時候,大家都是搶著去金川公司上班,不僅是因為每年有數萬元的高收入,更有一種在國有公司就業的榮譽感。”

  那些年,金昌市民都認定金川公司的發展水準就是金昌市的發展水準。金川公司效益好,財政貢獻自然逐年增加,金昌市也會由此受益。

  然而,鎳價,這座城市的“生命線”出現了歷史轉折,從2007年最高峰的每噸48萬元,一路下跌到2015年最低時的每噸6萬多元,雖然2016年上漲到7.9萬元,但遠未達到10萬元的盈虧平衡線。

  “金昌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金昌市委書記吳明明告訴記者,“和其他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金昌的礦藏越挖越少,加上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行業處於週期性低谷,從2013年開始,金昌市主要經濟指標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

  “牽”行金昌30餘年的鎳價,最終沒能讓這座城市發展的步伐走得更遠。伴隨著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這座典型的工礦型城市發展面臨著資源枯竭、産業結構單一、産業鏈短、環境污染環保欠賬、缺少可持續産業等種種危機,已經到了“轉型才能生存、轉型才能發展”的緊要關口。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