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浮梁貢”打造有機茶幫扶一方百姓

2017-09-14 09:56:3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有機茶園不能使用除草劑,只能雇傭大量工人除草

  

揉茶機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産規模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鄧穎平):位於江西東北部的浮梁縣自古就是茶鄉。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下“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由此可見浮梁作為産茶區的歷史地位。如今,以浮梁貢茶葉有限公司為代表推出的生態有機茶,不僅推動了浮梁縣茶業升級,也提高了當地百姓的收入。

  9月初的浮梁天氣依舊炎熱,走進“浮梁貢”的有機生態茶園,十多位村民正在用鋤頭鋤草,另外一組村民正在用採茶機收割茶葉。“浮梁貢”總經理計景清告訴記者,有機茶園不能使用除草劑,只能雇傭大量工人除草,“我們3000多畝茶園,一年打一次除草劑的話,茶園又漂亮,只要10萬塊錢就夠了。我們(雇人)在茶園裏鋤草,一鋤頭一鋤頭挖的話,一年要100多萬。這成本要大很多。”

  “浮梁貢”是計景清和家人在2006年創立的品牌。那一年,已經50歲的計景清因工作調整內退。“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不可能像同村的年輕人那樣外出打工,於是他決定利用自己以前在農科站工作積累的經驗,發展現代農業。一開始他先租下了500畝荒廢的茶園,“當時簽租約時,村委會是不要我的錢的。後來那500畝,我們還是給了錢,一年給一萬塊錢租金。現在我們要給當地十幾萬塊錢的租金,(因為)後來慢慢擴大,慢慢把土地流轉過來,我們把租金給老百姓,一畝荒地每年60塊錢。”

  在浙江大學農學院的幫助下,計景清從創業之初就選擇了有機茶,把3000多畝茶園打造成生態茶園。目前,茶園已被環保部確定為國家有機食品生産基地,其産品也通過了歐盟有機認證。

  計景清告訴記者,現代農業必須依靠規模經營,通過規範的管理,控制好産品的品質,這樣才能提升農産品的價值。他還在茶園裏修建了一些涼亭,為發展茶園觀光做準備。

  “浮梁貢”能夠有如今的規模,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十多年打拼的積累。頭髮灰白的計景清至今仍然每天滿負荷工作,不是在茶園裏管理生産,就是在外地甚至國外跑訂單。舉著自家的紅茶,他自豪地告訴記者,憑藉新的發酵技術,紅茶的苦味已經基本去除,入口的時候,只會感受茶湯的溫潤和淡淡的回甘,“2007年,做第一棟廠房的時候,我們賣了家裏的一棟三層樓的房子。當時我老婆不允許我賣,哭了好幾次,那是我們夫妻倆一生的積蓄,但是我還是堅決地把它賣了。後來建了廠房沒有設備,我又把以前縣裏分給我的一套房子賣掉了。”

  體會過創業艱辛的計景清,現在也願意將自己的收穫回饋給百姓。浮梁縣茶業局副局長徐兆明告訴記者,浮梁地區的農民進城務工的並不多,以“浮梁貢”為代表的茶園為當地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農民也因此有了新的經濟來源,“因為茶産業鏈包括種茶、採茶、制茶,用工強度是比較大的。如果是有一定規模的公司,比如‘浮梁貢’,它每年固定工就有一百多人,還臨時聘用一些地方上的勞務。初步估算一下,採茶季的話,多的時候要雇三百多人。”

  在採茶季裏,“浮梁貢”雇傭的短期工中不乏當地的貧困戶或殘疾人,“浮梁貢”都給予相對寬厚的待遇。計景清説,“季節工裏的困難戶,(有些人)勞動能力要差一些,正常的是100塊錢一天(的工錢),我們也給他100塊錢。”

  對於茶園未來的發展,計景清也有一絲擔憂。他認為,有機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但現實的情況卻是缺少具備這方面專業知識的年輕人。於是,計景清通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方式,為“浮梁貢”培養茶業的專門人才,“我們已經結了個‘對子’,在婺源茶校,(孩子)明年就要畢業了。他是學有機茶,整個品質體系,製作流程。他家裏很困難,我們是從(大學)一年級就資助他的。”

  今天,茶葉依然是浮梁縣的一大特産。根據浮梁縣茶葉局2017年9月提供的數據,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15萬畝,從業人員5.5萬人,茶農人均涉茶年收入8300多元。以“浮梁貢”為代表的有機茶基地已成為該縣茶業的發展方向。而在計景清看來,作為産茶區,浮梁的名氣無法和唐代的頂峰時期相比。身為祖祖輩輩生活在茶鄉的浮梁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特別是新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的浮梁人的努力,用有機茶傳承制茶業的千年曆史,造福一方百姓。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