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穩中有變,未來不確定性或可掀波瀾
相較于英國退歐公投和美國大選的出人意料,以及荷蘭與法國大選的驚險激烈,這個週末即將見分曉的德國大選似乎平靜得甚至有些沉悶無聊。當然這絕不是因為這場在世界第四經濟強國和歐盟核心大國上演的選舉不太重要,而是因為在近幾個月的民調中默克爾穩定地保持著大幅領先優勢。絕大多數預測都認為,如果沒有恐怖襲擊、難民危機或是歐元區動蕩等突發危機的情況下,默克爾將領導中右翼聯盟黨維持議會第一大黨地位,贏得組閣的權力,蟬聯德國總理的寶座。
穩中有變的政治生態
默克爾在德國連續執政十二年,很多德國人親切地稱呼她為“媽咪”(Mutti)。她謀求連任最大資本是德國優秀的經濟表現。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默克爾治下的德國依然維持了強勁的經濟和出口增長,有效地控制了失業率和財政赤字。2014年以來德國接連實現財政盈餘,2016年失業率降至5.7%的歷史低點。
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競選集會
但是2015年默克爾的難民歡迎政策在政治聯盟內外引起了巨大的爭議。短期內上百萬的難民大量涌入德國和歐盟,同時對難民融入可能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以及與恐怖主義相關的國內安全問題估計和準備不足,這導致接近60%的選民對默克爾的難民政策表示不大滿意或很不滿意,成為民心思變的重要因素。
第二大黨社民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民眾的求變心態。今年1月份社民黨選擇了歐洲議會前議長舒爾茨作為總理候選人,其民調支持率一度超越默克爾,給大選增添了懸念。不過這股“舒爾茨旋風”並沒有維持太久。一方面是由於舒爾茨作為總理候選人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德國的主流媒體並不喜歡他,稱他為“政治正確的民粹主義分子”、“聰明的機會主義者”,質疑他長期服務於歐盟機構,缺乏國內執政經驗。更致命的批評是,在重要的內政和外交問題上舒爾茨觀點前後矛盾,空話連篇,不可信賴。
舒爾茨的失勢也反映了社民黨存在的深刻困境。1998年至2005年執政的社民黨總理施羅德面對增長緩慢和失業高企的問題,選擇了中間道路。在社會公正和經濟效率之間他傾向後者,推動了旨在削減社會福利和增強勞動市場活力的“2010議程”改革方案。這導致社民黨失去大量的工人選民,並造成政黨分裂。趁勢上臺的中右翼聯盟黨摘取了改革的果實,和左翼黨、綠黨在左右兩側不斷侵蝕社民黨的選民基礎。加之默克爾執政期間,社民黨前後八年作為議會第二大黨和聯盟黨組成大聯盟政府,政黨身份模糊化,既難以明確執政成績與聯盟黨爭取中間選民,也難用反對黨的身份吸引邊緣左翼支持。因此,社民黨的選票從上世紀末的40%一路跌落至現在的20%出頭。儘管舒爾茨試圖劍指“2010議程”,但九月初那場過分平靜的電視辯論充分體現出不管是在經濟、社會還是外交政策,兩黨的政治分歧如此之小。
默克爾與舒爾茨
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在反難民的旗幟下趁機做大,是民心變化的更重要體現。該黨在德國地方選舉中接連有所斬獲,在有些州甚至取得了第二大黨的位置。目前的大選民調中,德國選擇黨以11%左右的支持率位列第三,自其2013年成立以來第一次獲得了進入聯邦議會的現實可能性。這將改變德國議會兩大三小的傳統政黨格局。從它的選民來源來看,它對此前放棄選舉的選民來説有很強的動員能力,也分流了支持聯盟黨、社民黨與左翼黨的左右翼選票。
隨著默克爾難民政策的調整,國內不滿情緒逐漸緩和,其亮眼的經濟成績和務實穩健的作風依然聚合了多數選民的認同,加之德國社會對納粹主義的深刻反思和警惕,這次大選中德國政黨結構保持著大體穩定的格局。
來自未來的陰影
根據最新的民調,默克爾領導聯盟黨將獲得38%左右的選票,大幅領先第二位的中左翼社民黨十五個百分點。默克爾的勝選幾成定局。即使舒爾茨能夠反超爆冷,其政策主張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不過看似平靜的德國政局並非陽光普照,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仍然可能掀起波瀾。
首先短期來看,無論何黨勝出,大選之後都很可能面臨和其他政黨組閣的現實問題。自民黨、綠黨、左翼黨以及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等小黨目前支持率大概在8%至11%之間,都有望跨過5%的選票門檻進入聯邦議會。面對極右翼納粹政黨的壯大,默克爾和舒爾茨都表示,絕對不會與德國選擇黨共同組閣。從意識形態立場來看,聯盟黨與左翼黨合作可能性較低。從自民黨或綠黨的民調支持率來看,各自單獨和聯盟黨組成兩黨聯合政府的可能性也相對較低。延續聯盟黨和社民黨合作的大聯盟組合是最大的可能之一。但出於求變的考慮,兩黨高層也都曾否決了再次聯合的選項。聯盟黨和自民黨、綠黨三方組成黑黃綠的執政聯盟是另一個潛在的可能性,不過其穩定性就可能弱于兩黨的聯合。
其次,德國選擇黨進入聯邦議會將對德國內政外交帶來現實的挑戰。德國議會討論內政和外交問題,協調並整合各利益集團的訴求,制定法律,控制財政預算,並在必要的時候對行政進行監督。德國選擇黨作為在野反對黨會起到批評的作用,對立法和行政工作形成一定的掣肘。要根本上遏制極右翼政黨的繼續蔓延,主流政黨都必須作出調整,回應其所代表的民心變化。特別是大量難民融入德國社會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德國的國內安全問題是民眾目前最大的擔憂,必須警惕可能的矛盾激化。
此外,極右翼政黨和民粹主義在德國的前景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它未來的經濟表現。在普遍相互依賴的時代後者也並非理所當然。一方面德國所領導的歐盟還遠未擺脫多方面的困境,歐元區經濟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危機、以及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都是突出的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正在轉型的國際秩序也面臨著深刻的危機。德國的繁榮和安定得益於開放包容的自由國際秩序。然而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鼓吹的經濟保護主義對德國也存在著某種吸引力。最近它和法、意一起推動的歐盟外資審查機制只是眾多例證之一。
默克爾長期以來體現出來的謙虛、克制和冷靜被視為是德國性格的代表。但這可能遠遠不夠。籠罩于未來的陰影説明瞭德國需要擔負起穩中求變的責任。(吉磊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