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山西好風光
【砥礪奮進的五年·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在行動】
光明日報記者 楊玨
每年10月,成千上萬隻白天鵝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抵山西省平陸縣黃河三灣濕地,回“娘家”越冬。
斷流20多年的晉祠難老泉,地下水位已累計上升23米多,距離泉口越來越近,有望很快復流。
從白天鵝回歸到難老泉有望復流,山西人看到了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巨大變化,對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當前,山西正在把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起來,重現“人説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
兩個23%
山西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任務十分艱巨。一方面貧困面大,全省119個縣區,貧困縣佔到將近一半;另一方面貧困程度深,現有貧困人口80%以上集中分佈在西部呂梁山黃土殘垣溝壑區、東部太行山幹石山區和北部高寒冷涼區3大區域,這些地方生態環境脆弱、産業發展滯後、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
面對歷史欠賬,面對脫貧攻堅的重任,面對貧困山區生態脆弱與深度貧困相互交織、互為因果的現實,山西全省上下達成共識:只有拔除生態環境惡劣這個“窮根”,只有在“一個戰場”上同時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大戰役”,才能脫貧致富奔小康。
“努力還舊賬,堅決不欠新賬。”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斬釘截鐵地表示。與此同時,山西大力實施生態扶貧工程,通過增加生態建設投入,組織貧困群眾參與治山治水、植樹造林,讓建設綠水青山的過程變成群眾增收脫貧的過程,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路徑。
圍繞“一個戰場,兩大戰役”,山西拿出了“五個一批”實施路線圖,即生態治理、退耕還林、生態保護、乾果經濟林提質增效、林業産業,在改善生態環境中造福百姓,在脫貧攻堅中改善生態環境,力爭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和林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均達到23%以上。
為確保“五個一批”任務順利推進,山西在投融資、資産性收益等影響脫貧攻堅的關鍵領域進行了大膽嘗試。首先,打造專業的融資平臺,為林業精準扶貧提供不低於150億元的授信。其次,以林權改革為中心,以推進股份合作為重點,培育多種形式的林業經營主體,千方百計激活林地資源。
造100畝林穩定脫貧8人
林間小道崎嶇難行,樊芳慶走得很快。他一邊介紹林子裏的珍貴樹種,一邊講著森林防火的重要性,絲毫看不出他只是兼職護林員。
作為山西省臨汾市古縣北平鎮黨家山村貧困戶,老樊入股了村裏的和順昌種植合作社,成為一名種植豬苓的社員,現在每年有3000元的分紅,看護勞務費還能掙4000元。
老樊看到了脫貧的希望,這是山西創造的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模式與貧困人口參與管護實現就業雙重幫扶的結果。
山西省林業廳廳長任建仲介紹:“今年山西省將對貧困縣現有的1784萬畝公益林提高管護標準,由每畝3元增加到8元。還將對590萬畝未成林造林地、每年新增的造林地每畝每年補助10元進行項目化管護。”
比老樊的合作社更紅火的是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過去山西造林項目採用招投標的形式,貧困地區的群眾一沒資質、二沒組織,很難從中獲益,對此山西主動把貧困人口組織起來,參與生態治理,在建設綠色家園的過程中增收脫貧。
嵐縣地處呂梁山區,土地貧瘠,生態脆弱,是國家級貧困縣。2016年,縣裏開展了購買式造林試點工作,將造林任務和資金向貧困鄉村、貧困戶傾斜,貧困農民就地轉化成造林産業工人和生態保護人員,通過身份轉變實現就業脫貧、穩定增收。目前全縣共辦理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75個,合作社80%的成員是縣裏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如今,山西已經組建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2926個,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力6.2萬人。僅今年春季造林期間,山西省貧困人口參與造林獲取的勞務收入達到4.26億元,人均收入8000余元。
造100畝林可以穩定脫貧8人,一面是增綠,一面是脫貧。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既能彌補多年以來山西形成的生態“短板”,又能激活山區土地、勞動力等各種資源,給貧困人口帶來脫貧增收的希望。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2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