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浙江舟山不斷創新發展綠色漁業 海洋資源恢復初見成效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覺眠、姜璐):舟山群島位於長江入海口的東南方,這裡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漁場,而舟山市也是一個建在群島上的美麗海上花園城市,漁業和海産加工業是它的支柱性産業。
據舟山市海洋和漁業局副局長劉舜斌介紹説,舟山高度重視漁業發展,舟山一百多萬人口中與漁業有關的人口占到20萬,而與漁業相關的産業鏈上的人員佔40萬,形象地説,一條魚帶動了300億的水産加工業。他強調,漁業要可持續性發展,需要走綠色生態、資源保護的道路,這是漁業本身發展的訴求。
舟山人保護海洋資源的意識強,是因為當年有過教訓,劉舜斌説:“海洋裏的資源一直被認定是公有資源,這就導致了大家都來捕撈,上世紀90年代初大家都在無度無序地利用,導致了傳統漁業資源的衰退。有人甚至説,東海無魚可捕。”
面對這樣的情形,1993年舟山13名船老大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出,要保護幼魚,不能幹破壞資源、“吃子孫飯”的事。這個倡議得到了國家農業部的高度重視,在調研的基礎上在1995年正式在東海和黃海實行伏季休漁制度,隨後在全國漁場推廣。
儘管有了伏季休漁制度,舟山和漁業發展和很多地方一樣,還是要面對無序和過度捕撈的問題,海洋生態的修復和漁民的捕撈需求之間的平衡點如何去尋找,是舟山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劉舜斌介紹説,建立一個和綠色漁業發展相適應的配套體系很重要,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海洋資源這種公有資源被無序無度利用的問題,他説:“把資源的産權和漁民的權利掛鉤,讓漁民既是資源的利用者,也能成為資源的管理者,所以在以後的管理機制的形式上也會有創新。這樣的話,有利於降低管理成本,保護資源。”
目前,舟山正在打造漁業的環保産業鏈,從上游捕撈業開始就重視資源保護,發展捕撈和養殖功能兼具的海上牧場,禁止使用細網,給幼魚生存的空間。2016年年底,根據漁業監測數據顯示,漁場漁業資源首次出現了恢復的跡象。
2017年9月,舟山國家綠色漁業實驗基地建設獲批,這意味著舟山漁業發展新的起點。劉舜斌説:“以後舟山漁場會是捕撈生態化,養殖很發達,資源是持續利用的一個漁場,把目前以捕撈為主的漁業向服務型漁業轉化。”
互聯網科技手段也正在被使用在漁業捕撈、養殖和海産加工運輸中,如綠色水産品溯源機制的建立,對漁船和冷鏈物流進行智慧智慧管理,通過人工魚礁等工程手段來改造海洋生態環境等等。
為了保護漁業資源,在2016年舟山市出臺了我國第一部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地方性法規——《舟山市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條例》,明確海洋保護區內海釣活動實行許可制度,劉舜斌表示,這部法律有多個“全國第一”:“在這部法律裏面我們有很多的亮點,我們創建了海釣許可證,這是一個新的行政許可,這是全國第一個。然後我們把原來的漁業捕撈許可證對船的許可延伸到對人的許可,這也是我們的全國首創,對海洋保護區的海釣和捕撈都有實行定向管理,每個魚種能釣什麼樣的,能釣多少,都有要求。”
劉舜斌還表示,舟山有許多自發宣傳海洋生態文明的民間組織,因為海洋是漁民賴以生存的家園,他們對海洋有一種“天然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