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菏澤扶貧出實招見實效
一戶一案 一村一品 一人一崗
菏澤扶貧出實招見實效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光明日報通訊員 馬源劭
地處魯西南的菏澤是欠發達地區,也是山東省扶貧開發主戰場之一。近年來,菏澤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把“一戶一案”精準扶貧、“一村一品”産業扶貧、“一人一崗”就業扶貧的“三個一”作為脫貧攻堅的抓手,幫助貧困群眾實現了持續穩定增收,扶貧工作成效顯著。
確保扶貧不留死角
巨野縣章縫鎮章西村貧困戶田中平家裏放著一個“紅本本”,“這是精準扶貧幫扶到戶雙向承諾書,自願承諾不等不靠、主動配合幫扶幹部開展工作,爭取早日脫貧。”他説。
在幫扶人靖樹林的幫助下,田中平建起了兩個葡萄大棚,還申請了5萬元的全貼息貸款,購買了化肥、農藥。田中平告訴記者,明年葡萄就能進入豐産期,預計每畝産量在4000多斤,僅葡萄一項收入就能突破10萬元。
“一戶一案”精準扶貧是基礎。為破解內生動力不足的難題,菏澤將市縣直部門單位的職能優勢、幫扶幹部的技能特長與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相結合,組織1267個市縣直部門單位與1578個扶貧工作重點村簽訂精準扶貧到村雙向承諾書6312份,4.9萬名幹部與46.03萬貧困群眾簽訂雙向承諾書、填寫扶貧手冊。
“紅本本”上的承諾,就是菏澤創立的精準扶貧幫扶到村、到戶的雙向承諾機制,使幫扶思想完成了由“要我幫扶”到“我要幫扶”的轉變,實現了幫扶措施由戶到人的進一步精準。
探索産業扶貧機制
在曹縣青堌集鎮班莊村黑木耳種植基地內,種植戶王際蒼看著密密匝匝的木耳,心裏特高興。從年收入3000元到年收入50000元,對王際蒼來説,這是實在的變化。
班莊村是省派“第一書記”幫扶村,主要以培育大棚木耳,實現“一村一品”為目標,以發展木耳合作社為基礎,以村內勞務市場、林下養殖、燃料顆粒加工為輔助,全面實現增收致富。
近年來,菏澤實施因村制宜發展脫貧産業的政策,制定了“一村一品”發展規劃,整合各類資金2.31億元,帶動社會投入25.6億元,重點發展牡丹、蘆筍、山藥、大蒜、中藥材等特色種植業,努力構建貧困戶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的共贏機制,走出了一條“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産業走、産業跟著市場走”的産業扶貧路子。
目前,菏澤已建成市級“一村一品”專業村432個,扶持帶動13.8萬戶貧困戶脫貧。今年,菏澤重點抓100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創建,力爭“十三五”末達到2000個,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
項目向家門口佈局
菏澤在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回頭看”中發現,全市55%以上的貧困人口具備一定勞動能力,而且就業願望比較強烈,但有的沒文化、缺技術,有的年齡偏大或身有殘疾,有的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或不宜外出打工。為方便貧困群眾就業,菏澤實施“一人一崗”就業扶貧,著力招引勞動密集型項目和服務業項目向貧困鄉村佈局,向老百姓的家門口佈局。
菏澤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虎頭李社區的貧困戶李慎起,身體不太好,以前家裏的收入主要靠種地,社區的服裝加工廠就業點建成後,優先安排他兒媳到服裝廠打工,每月增加收入1500元左右,加上種地收入,全家基本上摘掉“窮帽子”。
“我們服裝廠是去年7月搬進來的,主要以服裝加工為主,現在有40個工人,其中貧困戶佔了30%。”服裝廠經理郝海玲説,廠裏優先錄用貧困戶,免費培訓技術。
針對全市常年有160多萬人在外務工的實際,菏澤在11個大中城市建立了返鄉創業服務站,帶動就業脫貧1.3萬餘人。同時,菏澤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全市共有1.2萬個農村保潔員崗位,優先從貧困群眾中選聘了8000多人,實現“一人打工,全家脫貧”。
原標題:菏澤扶貧出實招見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