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有形有魂的生態鄉村——下際村

2017-10-11 16:13:4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何依蕾):下際村,隸屬於杭州富陽新桐鄉,是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魚米之鄉。然而它的地理位置並不優越,既不臨近交通主幹道,村子又小,只有百來戶村民,一直以來鮮少有人問津。

  2016年在新桐鄉的號召下,下際村開始了自己的美麗鄉村建設“三步走”規劃,目標明晰:2016年是鄉村整治年,2017年是提升年,2018年是美化年。

  返鄉的路

  通往下際村的路並不好走,進出村子只有一條路,一座橋。村民曾以礦山為生,再加上江南連綿的雨季,這條唯一的進村之路總是晴天灰雨天泥。但村幹部包益豐知道,要改造下際,必須從這條路著手,“當下際村改造任務下來,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修路。以前這是碼頭,非常臟亂,道路兩旁黃沙堆積,不修不行。”如今道路做了硬化處理,兩邊亮起了路燈,廢棄的油桶被村民改造成了村口的迎賓景觀。沿著道路進入村落,房舍儼然,青磚舊瓦和趣味壁畫相映成趣,一幕幕野趣橫生的鄉村圖景映入眼簾。

  然而,曾經的下際村卻是另一番景象,屋前門後亂堆亂放,遍地家禽糞便。去年伊始,下際村開始了美麗鄉村規劃改建,拆除違規建築,清理垃圾,硬化道路,修建籃球場停車場,修繕戲臺,並鼓勵村民自己動手修建自己的“美麗庭院”。破舊的瓦礫、殘敗的青磚、廢棄的牛棚,這些曾在鄉間無人問津的廢品在能人巧匠手中變廢為寶,成為下際最獨特的景致。“這個村從拆房鋪路到現在只花了200多萬,如果請設計師過來是很費錢的,我們自己動手,小成本大收益!”村幹部包益豐説。

  下際村的生態改造之路卻不止於此,為響應浙江省“五水共治”的號召,下際村也將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納入管道集中處理,建立生態長效的治污管理模式。

  曾經門可羅雀的村落如今訪客絡繹不絕。截至上半年,下際村已接待了100多批10000多人次的考察團。在對新桐鄉鄉長長王昱傑的採訪中,他顯然有了下一步的思路,“新農村建設,第一步要吸引從這裡出去的人回來,讓村裏不再只有老人和小孩;第二步要吸引外鄉人進來。村子美化搞好了,村民素質提高了,接下來就該專家會診,集思廣益地去開發一些産業,這需要政府和企業的聯動,給老百姓的袋裏留下東西。”

  這是我的根

  王鼎鈞先生曾説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

  1963年出生在下際村的包旭范現在是上海一家民營建築公司的總建築師。和生長在這裡的很多人一樣,高考制度的恢復,讓他們成為了走出去的一代人。2013年,他回到下際村,在其父親過世後留給他的老宅上新建了一棟白墻黑瓦的三層樓房。

  2017年的中秋,包旭范帶著移民洛杉磯的女兒和兩個剛出世的小外甥回到下際村和四個姐姐一起過團圓節。“這個房子是我爺爺留給我父親的,對我們一家來説它就是根。雖然很可惜我做的不夠極致,不能修舊如舊。”為了盡可能保留曾經的東西,包旭范把老從屋拆下來的磚塊砌成花壇,瓦片堆成景觀,一些老物什作為家中擺設,提醒著這些在外的包家人血緣的厚重。

  看著新磚舊瓦的屋角檐牙,他説:“用我姐姐的話説,如今我們又有娘家了。”

  談起老房子,包旭范説多虧了村子改建時村幹部的“網開一面”,讓這根基得以保留。

  “我們改建的時候,遇到老房子,只要它們不妨礙交通要道,不是危房都要盡可能地留下。我們建美麗鄉村,不是要一個漂亮的空殼子,無論怎麼做,丟不了一個‘鄉’字,這是美麗鄉村的靈魂。”村子不大,村幹部包益豐也總是在各家各戶串串門,聽聽鄉里鄉情,聊聊家長裏短。

  “現在的農村缺少鄉賢,像我們這樣的人就是鄉賢,但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回不來,但益豐做了一件好事情,他讓這些老房子留了下來,對我們來説這就是我們的根。假如下際村不讓我建這個房子,對我們家族來説將會是很大的損失。沒有它我們就沒有了根,就是飄著的一代人。”包旭范敬了包益豐一杯酒,他知道這杯酒裏包含了太多東西。 

  這或許就是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説的“人的‘當前’中包含著從‘過去’拔萃出來的投影,即時間的選擇累積。如果記憶消失了,我們的“時間”就可以説是阻隔了。”下際村的改建,不僅僅是舊瓦新磚的交融,更是一代代人的血脈傳承。

  垃圾分類-美麗鄉村升級版

  人在改變著環境,環境也在悄悄地改變著人。1959年出生的包惠君和大部分村裏的中年人一樣,雖然在城裏有著自己的家庭,逢年過節還是會回老家給長輩小輩做頓飯。這次回來她卻意外地發現家家戶戶門口都擺著兩個顏色各異的垃圾桶,寫著“可回收物”和“廚余垃圾”。隔壁九十幾歲的阿婆告訴她,現在各家都要做垃圾分類,還叮囑她記得倒垃圾的時候把紙巾撿出來。這對在城市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包惠君來説是個不小的衝擊。

  “這個連我們住大城市的人都很難做到,如果説美化環境是美麗鄉村1.0的版本,那麼垃圾分類就是2.0了。”包惠君的驚喜躍然臉上。

  2017年年初,在新桐鄉的號召下,下際村開始倡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下際村的垃圾分類是務實又循序漸進的,鄉長王昱傑説:“原本垃圾分類應該分為四類,但這對村民太難了,我們現在只分成兩類,可回收物和廚余垃圾,這樣和村民溝通就很簡單,他們也比較容易接受。”新桐鄉像下際這樣的自然村一共有七個,共設置了兩個資源站。“因為垃圾分類它主要是做到減量化和資源化,把廚余垃圾再利用,一方面把垃圾的量減少了,另一方面廚余垃圾通過資源再加工變成有機肥料又可以發放給村民”。 

  取之於民,惠之於民。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中央對於鄉村建設的要求。在這裡,沒有繁華的市集合和喧囂的人潮,夜幕四合,炊煙嫋嫋。房前院子裏一株五十年樹齡的桂花與房主人同齡,幽香陣陣,樹下嬉鬧的一家三代人,黃髮垂髫,怡然自得。

  因地制宜、勤儉辦事、充滿創意、惠及百姓,在下際村,到處充滿著往日歲月的痕跡卻又生生不息,這是一個令人頓生敬意的美麗鄉村樣板,是一條可複製的新農村建設之路,它有形、有魂和更有著可持續的生命力。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