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
(ASEAN Plus Three Cooperation,APT)
(最近更新時間:2017年2月)
【發展歷程】
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源於1990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的“東亞經濟集團”(EAEC)設想。1995年,在曼谷舉行的東盟峰會提議舉行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晤。1997年,首次東盟與中日韓(時為9+3,柬埔寨加入東盟後稱10+3)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吉隆坡舉行,正式啟動東盟與中日韓合作進程。2004年,各方一致同意,將10+3作為建立東亞共同體這一長期目標的主渠道。
【成員】
東盟10個成員國(文萊、柬埔寨、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與中國、日本和韓國。
【主要機制】
10+3合作作為東亞合作的主渠道,已在財金、糧食、減貧、災害管理等24個領域開展了務實合作,建立了65個對話與合作機制,形成了以領導人會議為核心,以部長會議、高官會、東盟常駐代表委員會與中日韓駐東盟大使會議(CPR+3)和工作組會議為支撐的合作體系。
領導人會議是最高層級機制,每年舉行一次,主要對 10+3發展做出戰略規劃和指導,迄已舉行19次。17個部長級會議機制負責相關領域政策規劃和協調。高官會負責政策溝通。CPR+3負責就合作具體問題進行協調。此外,10+3框架下還建有官、産、學共同參與的東亞論壇(EAF)及二軌的東亞思想庫網絡(NEAT),為10+3合作提供智力支撐。
【重要文件】
《東亞合作聯合聲明》(1999年)、《東亞研究小組最終報告》(2002年)、《關於10+3領導人會議的吉隆坡宣言》(2005年)、《第二份東亞合作聯合聲明》及《2007—2017年10+3合作工作計劃》(2007年)、《10+3合作應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聯合新聞聲明》(2009年)、《10+3糧食安全和生物能源開發合作華欣聲明》(2009年)、《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2009年)、《10+3大米緊急儲備協定》(2011年)、《關於紀念10+3合作15週年的領導人聯合聲明》(2012年)、《關於10+3互聯互通夥伴關係的領導人聲明》(2012年)、《東亞第二展望小組(EAVGII)報告》(2012年)、《2013—2017年10+3合作工作計劃》(2013年)、《10+3關於促進可持續發展合作聲明》(2016年)、《10+3關於積極老齡化的聲明》(2016年)。
【中方參與情況】
中方重視10+3合作在東亞合作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了10+3各領域合作。江澤民主席、胡錦濤副主席、朱鎔基總理、溫家寶總理、李克強總理先後代表中方出席了歷次10+3領導人會議。
2016年9月,第19次10+3領導人會議在老撾萬象舉行,李克強總理出席會議。李總理表示,10+3合作走過19個春秋,取得了重要成就。去年以來,10+3各領域務實合作又取得新進展。明年將迎來10+3合作20週年,各方應以此為新起點,鞏固10+3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主渠道作用,譜寫東亞合作新篇章。李總理就10+3合作提出六點建議:加強金融安全合作,深化貿易投資合作,推動農業和減貧合作,促進互聯互通建設,創新産能合作模式,增進社會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