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國工匠篇】地質鑽探工郭廣波:工作雖然苦,但我還是要幹下去

2017-11-07 17:05:2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杜軍帥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郭廣波在吉林省撫松縣山區的鑽臺上操作鑽機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黎萌):從今年九月下旬到現在,郭廣波帶領的一個鑽井分隊一直在向地下3000米的預定目標挺近。他們這次為的是尋找油頁巖礦,用於提煉石油。在用航空遙感等手段初步推測某地地下有礦床存在的可能性後,通過地質鑽探取出岩芯,就成了確定千米之下是否真有可開採價值的礦産的最後手段。

  “找各種礦必須經過地質鑽探這一過程,要不然整個礦的儲量計算不出來,所以需要我們打出幾口井,來計算出礦藏的範圍。”郭廣波説,“我們的工作就像是一個施工隊”。

  這次郭廣波他們的任務是,把從地表直至地下3000米的岩芯取出來。他説,這跟鑽探石油的性質不同,那個不取芯,但地質鑽探是要取芯的,而且是全部取芯。因此,每次一大堆的岩芯就是他們的産品,都要按取出的順序編好號。這次也有專門的委託方拿走研究,看是否存在油頁巖礦及評估開採價值。

  在地處延吉市的吉林省第六地質探礦工程大隊,郭廣波已經幹了29年,一直從事固體鑽探和鑽井施工。“父親那一輩當兵轉業後就到這個地質隊了,我是子承父業,我們單位像我這種情況的比較多。”因為對工作從來都是精益求精、潛心鑽研,郭廣波已20多次挑戰極限,在不斷創新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他總結創造了在複雜地質條件下打超深、超斜、超難孔的一整套鑽井絕活(郭廣波“三超”施工操作法),憑著這套技藝,他帶領鑽探分隊年平均完成鑽孔20余個,打下了一個又一個鑽井硬仗。他們從坑內鑽、60度超斜孔到複雜地層2500米地熱井,創造了16項團體省級第一、行業第二的成績,單機年均鑽探超過6717米,創造了吉林省地熱井施工鑽探最深2500米和60度斜孔孔深600.05米的紀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2016年12月,在冰天雪地裏鑽井的郭廣波  攝影:于金

  在2010年漠河北極村地熱深井硬地層探孔中,郭廣波帶領團隊改沉積岩地層鑽進的複合片鑽頭為金剛石鑽頭,大幅度提高了鑽井效率;零下30至48度氣溫下採用防凍劑和食鹽來維護沖洗液性能,以確保鑽孔內安全。70天順利完成鑽進終孔1623米,刷新了全省鑽探孔深紀錄,被譽為中國“北極第一鑽”。郭廣波因此先後榮獲吉林省機械岩心鑽探技能大賽第一名、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

  但地質鑽探常年吃住在野外,是非常苦的一個活兒,因為一旦開鑽,通常是24小時不停機,工人三班倒就成了必須。1970年生人的郭廣波告訴記者,現在年輕人都沒有願意幹這行的,不光是錢少,而且,工作性質“成就”了一身泥一身水的外在形象。“遠看是個要飯的,近看是搞鑽探的”,這是長久以來人們對幹這行的人的形象描述。後繼乏人是地質行業普遍的問題,“關鍵還是太苦了”。

  郭廣波説,有時候到山上和偏遠的地方作業,手機信號都沒有,更別説發微信了。“我們去年有新工人來了,一看這樣的工作條件,還這麼單調,就走了。這就是這個行業的特點。”那為什麼自己還能堅持住?他表示,“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在這個環境中長大的,父輩就是這麼過來的。説實話年輕的時候真的想過轉行,但隨著幹這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對它越來越了解以後,其他想法就越來越少了,也就幹習慣了。儘管這行不景氣,我肯定還是要繼續幹下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9月28日,郭廣波(右)在北京領獎(圖片來源:國土資源部網站)

  不久前,第二屆“最美地質隊員事跡報告會”在北京召開,從全國推薦評選出來的13名“十佳最美地質隊員”中就有郭廣波。記者了解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地質工作者秉承“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精神,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郭廣波當屬其中有突出貢獻者之一。

  正如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淩月明在頒獎儀式上所言,地質工作者長期輾轉雪原高原、荒漠深山等艱苦環境,與家人聚少離多,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十佳最美地質隊員”的先進事蹟,很樸實、很感人,是當代地質工人的真實縮影和寫照,是李四光地質前輩崇高精神的時代傳承。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