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進央企】培養帶不走的致富帶頭人——南方電網貴州紫雲縣扶貧記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韓宇辰):“對面山上窮窩窩,哪家姑娘願上坡?等你換了窮面貌,哥哥再來向妹説!”一首村村相傳的土歌謠,道出了紫雲縣的貧與困。地處麻山腹地的貴州省安順市紫雲縣,是全國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屬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6年3月,南方電網貴州公司與紫雲縣委、縣政府簽訂結對幫扶協議,通過幫建基礎設施改善當地條件,派扶貧幹部駐村幫扶等方式,全力推進電力行業脫貧攻堅,為貴州實現全面同步小康提供新動能。
南方電網公司派出的7名扶貧幹部
紫雲不脫貧,扶貧幹部絕不走
“紫雲不脫貧,絕對不收兵!”貴州紫雲縣的一間簡樸的“脫貧小屋”,7名扶貧幹部許下的莊嚴承諾是最嘹亮的脫貧集結號。為了更好地做好扶貧工作,南方電網貴州公司派出7名扶貧幹部分別到縣鄉村三級挂職,他們被稱作南網扶貧“兄弟連”。這7名扶貧幹部來自不同省區、不同民族。他們當中有70後、80後、90後。到紫雲之前,他們的共同身份是南網人;來到紫雲後,他們的共同身份是扶貧幹部。
“走進一間房,看到四面墻,抬頭見蜘蛛,低頭是蟑螂。”這是扶貧“兄弟連”中最年輕的“90後”扶貧幹部崔亞華到村裏的第一印象,自今年7月下鄉駐村以來,崔亞華感受頗深,思想從最初的下鄉學習,鍛鍊自己,逐漸變得發自內心地想借助這幾年國家的好政策踏踏實實幫助村民告別貧困。為了方便與農戶溝通,拉近彼此距離,他自學貴州方言;通過幾個月的扶貧經驗,他給大家提建議“做扶貧産業需要種‘西瓜’不要撒‘芝麻’”,為了明年要全力建設的食用菌種植廠,他在假期回山東老家也不忘工作,參觀山東扶貧産業的食用菌種植基地。
新塘村脫貧烘房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
貧困村之所以貧困,除了自然歷史等客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問題,是觀念、信心、能力的問題。如今大量青壯年離開家鄉走進城市打拼,村中有大量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這也是扶貧工作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南方電網貴州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時蘊偉表示,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這句話含義深刻,村內脫貧工作做得好,帶頭人非常重要。
對於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崔亞華説:“扶貧工作最難的是如何給當地留下一批帶不走的致富帶頭人。”據他介紹,為了讓紫雲縣能在扶貧“兄弟連”離開後不返貧,他們積極尋找黨員和年輕人加入合作社項目,建設黨支部,讓這些致富帶頭人管理經營合作社項目,並加入南方電網的績效考核制度,幫助村子培養帶不走的致富帶頭人,通過帶頭人的帶動作用,幫助村民增收脫貧。
精準發力 培育主導産業
産業扶貧是精準扶貧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證,是最具生命力和可持續性的扶貧模式,一年來南方電網已經出資為村民建設了蔬菜大棚、養牛場、臘肉烘房、魚塘養殖及周邊農家樂為一體的休閒旅遊項目等。為使紫雲縣的農産品走出大山,給更多農民帶來收益,南方電網貴州公司紫雲扶貧工作組和安順供電局整合資源優勢,投資500萬註冊成立紫雲自治縣麻山綠色生態産業投資開發公司,開發應用“黔電菜園”APP信息平臺,整合全縣農産品,開展線上線下銷售。得益於粟林等人宣傳,通過“黔電菜園”平臺,銷售了紫雲紅芯紅薯4萬多斤20多萬元,惠及農戶43戶。
村民羅朝勝接受採訪
“一鎮三村”精心佈局特色種植業養殖業,並積極發動貧困戶入股三個村合作社,小寨關村的羅朝勝就是受益者之一。羅朝勝家裏五口人,包括3個孩子和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是村裏重點關注的貧困戶。他不能外出打工,平日裏就守著幾畝地,日子過得很是拮據,了解到羅朝勝的情況後,扶貧幹部小寨關村第一書記李敬前後三次登門,為他講解政策,量身定制了一個脫貧方案:一是土地拿到合作社入股,每年有租金和分紅;二是縣扶貧辦免費送他去學習養魚技術,學成歸來聘請他做魚塘項目的管理員,每個月發放工資。老羅笑著告訴記者:“現在不出遠門,還是那幾畝地,我的收入是原來的兩倍。”
“每天早上7點半他已經巡完魚塘,在群裏告訴大家魚塘的養護管理情況,一有空下來就自己拿著手機學習養魚知識。”聽到李敬這麼説,羅朝勝靦腆地笑:“魚塘好、合作社好,我們一家的日子也會好。”
貧困非一日之寒,脫貧非一日之功。自南方電網開始與紫雲縣結對幫扶後,一件件實事記錄著南電人踏實的步伐和對村民的承諾。新塘村完成了8300米自來水工程,達那、翁扛、翁壩三個自然組413位村民結束了祖祖輩輩挑水吃的歷史;小寨關村的合作社有聲有色,黔電菜園的有機蔬菜已銷售7000公斤,生態養牛場的肉牛年底將達到100頭,16畝魚塘裏的8萬尾鯉魚到春節時就可豐收;11月8日,洛麥村第一個合作社正式成立,縣裏200畝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和食用菌大棚均已落戶洛麥村,洛麥村民從此將告別無集體收入的歷史。
正如小寨關村內的那句口號: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紫雲人民翹盼的小康夢,正在一步步走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