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為"一帶一路"建設支招:找準"痛點" 加大宣傳

2018-01-26 21:43:5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_副本

“‘一帶一路’五週年:回顧與展望”中外專家主題研討會現場 攝影:沈湜 金近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趙妍 聶崢):2018年正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週年。1月26日,由國際在線和察哈爾學會聯合主辦的“‘一帶一路’五週年:回顧與展望”中外專家主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項目案例分析、政策對接與展望”等話題,中外專家學者與沿線國家政商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一帶一路”建設,暢想未來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察哈爾學會副秘書長馬文生在致辭。攝影:沈湜 金近

  察哈爾學會副秘書長馬文生説,“一帶一路”展示了中國走向世界與世界走向中國“雙向互動”歷史進程的廣闊前景。五年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支持和參與。黨的十九大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內容寫入黨章,充分體現了中國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建設、堅定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決心和信心。馬文生表示,要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弘揚絲路精神,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讓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深入人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0000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賀文萍正在發言。攝影:金近 沈湜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賀文萍認為,“一帶一路”這五年走過的歷程,是從“中國倡議”發展到“國際公共産品”的歷程。“一帶一路”倡議為中非共同發展提供新機遇,體現在推動中國對外投資模式多元化,加快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和國際化水準,加強中非産能合作等方面。“一帶一路”倡議“五通”建設的進展和成果在非洲都有明顯的體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中國前駐舊金山商務參贊何偉文正在發言 攝影:金近 沈湜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外交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中國前駐舊金山商務參贊何偉文重點談到了企業和産業在實現“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非洲和亞洲等地區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潛能,要抓住這些機遇,需注重三個方面:第一是項目開展必須符合當地的需要;第二是項目應具可行性;第三是加強合作,不僅要中外合作,還要政府跟企業合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巴基斯坦駐華使館新聞官員希娜•菲爾多斯作主題發言。攝影:金近 沈湜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項目,也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項目,促進雙方共同繁榮。巴基斯坦駐華使館新聞官員希娜•菲爾多斯認為,它使中巴關係發展又有了一個新的維度。她表示,巴基斯坦認為,區域和平與穩定不僅對巴基斯坦的長期繁榮有益,也對整個地區的長期繁榮有益,中巴經濟走廊將開啟兩國互聯互通的新時代。相信中巴經濟走廊還會帶來非常積極的副産品。比如通過人與人之間更多的互動、國與國之間的互動,將使文化和教育走廊的夢想成為現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保加利亞“新絲綢之路”商會主席尼古拉•馬林諾夫正在發言。攝影:金近 沈湜

  保加利亞“新絲綢之路”商會主席尼古拉•馬林諾夫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已進入更加具體的發展階段,在未來五年,各參與國應積極推進務實合作,境外非政府組織和民間機構應充分宣傳推廣,讓該倡議在海外更加深入人心。“一帶一路”政策和理念也應在普通民眾、專家和商界代表之間積極溝通,而非僅限于政界。他還建議“一帶一路”倡議著眼于發掘中小企業,支持企業的創業和創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國際關係與國家統一研究室主任趙磊 攝影:金近 沈湜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國際關係與國家統一研究室主任趙磊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包含兩個層次,一是找準“痛點”、醫治“痛點”,打造利益共同體,使沿線各國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一帶一路”帶來的好處;二是“展現文明”,打造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使“一帶一路”贏得尊重,深入人心。趙磊表示,醫治痛點要以“五通”為抓手,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為此,我們需要真正了解合作對象,了解沿線國家的差異性痛點,據此精準地提供“點穴式”産品。

  趙磊還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活力,直接體現在路、帶、廊、橋等以“去中心”為特點的中國話語,其語義實質是平等、包容,代表著國際社會的“非極化”“去邊緣”發展傾向。人們不難看到,“互聯互通”已開始成為一種時尚,“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中國文化與哲學思想開始備受矚目。

  此次研討會分為“一帶一路”沿線國項目案例分析、政策對接與展望和“一帶一路”倡議釋疑解惑專題討論兩部分。在作主題發言之後,中外專家學者還就現場人民網、新華網、國際在線等九家網絡媒體記者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