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堅持退耕還林二十載 吳起"造綠"工程惠及當地民生

2018-01-29 13:44:5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鄭治 王琦 程昱):位於陜北腹地的吳起縣是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曾是黃河中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記者近日在吳起採訪時了解到,經過近二十年持續不斷的退耕還林“造綠”努力,該縣的林草覆蓋率現如今已提高到逾70%;與此同時,吳起大力發展草畜業、林果業等優勢産業,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上世紀90年代,延安市吳起縣水土流失面積一度超過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0%,是黃河中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吳起街道辦事處主任劉光顯告訴記者,當時的吳起用“晴天黃沙漫天,雨天洪水滿山”來形容最為貼切。

  然而,經過近二十年的治理,巨大的變化已在這片昔日的黃土大地上悄然發生。

  在劉光顯看來,除了視覺上的不一樣外,一連串對比強烈的數據最能説明問題。劉光顯説:“在過去,退耕還林之初,這裡的平均降雨量是478毫米,現在已經增加到582毫米。水土流失面積由過去的1.53萬噸,下降到現在的0.5萬噸。過去咱們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9.2%,現在增加到72.8%。”

  1998年,為走出“越窮越墾、越墾越窮,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怪圈,吳起率先在全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封山禁牧、將低産坡地全部退耕等具體工作迅速在全縣範圍展開。

  不過,新政策的實施,一開始並非都是坦途。吳起縣退耕還林辦主任劉生亮回憶説,放棄掉延續數百年的傳統放牧方式,當地農民最初對此並不能理解:“過去吳起的羊特別多,當時全縣的飼養量達到50萬隻左右,所以退耕還林封山禁牧之後,有很大一部分人,特別是養羊戶對這個政策有相當大的抵觸,當時我們下去宣傳政策時候,特別是養羊戶,不願意把羊子封養起來,他們白天不放,晚上放,甚至和禁牧工作人員打遊擊戰。”

  在此情況下,吳起縣一方面嚴格封山禁牧,另一方面則是大力普及舍飼養羊。當地專門引進了小尾寒羊,這種舍養羊飼養簡單,所需工作量小,售價卻高,這讓當地農民很快看到了新的希望。隨後,國家全面實施退耕還林政策,給予每畝160元退耕補貼。

  截至今年1月,吳起縣共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4.79萬畝,累計兌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9.1億元,成為中國退耕還林實施縣中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積最大、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縣。

  退耕還林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遏制了水土流失,減輕了水患,同時也促使農村經濟架構變得更加優化。近年來,吳起縣還不斷調整林分結構,大力發展草畜業、林果業等優勢産業。

  吳起街道辦事處主任劉光顯介紹説:“我們通過發展林果業,種植山桃、山杏、沙棘林,發展林下經濟。從2015年開始,全部栽種山地蘋果,僅楊青流域種植面積就接近4000畝。所有適合發展日光溫室的地方,也都發展了日光溫室。通過産業發展、技能培訓、勞務輸出,解決了老百姓收入的問題。”

  數據顯示,2016年,吳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538元,較1997年的887元凈增10561元。

  黃土換新顏,隨之而來的,還有當地群眾思想認識上的轉變。

  今年59歲的曹陽臺村村民藺治海告訴記者,過去,人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幹上一年,卻連種子錢都收不回來。但現在,除了國家的補助外,大家都知道,更為有效的增收途徑還有很多,從而早已沒有了留地種糧食以防後患的擔憂。藺治海説:“因為你種蘋果、種大桃、大杏,這些收入多高啊,你一畝地的果樹或者桃樹,六七年以後,肯定是在五六千元以上,但你種莊稼只有一兩百塊錢,所以現在我們老百姓沒有這個想法了。”

  按照規劃,吳起在未來幾年還將以紅色旅遊為龍頭髮展旅遊産業,形成歷史、紅色、綠色、民俗等旅遊格局。生態旅遊將有望成為吳起農民創收新的增長點。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