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浙江鄉村振興讓農民記得住"鄉愁":變身"創客"實現"幸福夢"

2018-02-09 13:53:02|來源:央廣網|編輯:王瑞芳

  央廣網杭州2月7日消息(記者傅煒如)"一個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記得住鄉愁。"在浙西南的鄉村,"鄉愁"不僅召回了在外打拼的遊子,幸福感還帶回了一批 "鄉村創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以前鄉村衰落呈現空心化,到近年鄉村振興吸引人才,浙江把群山環繞、山清水秀的環境,變為了村民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近日,記者走進浙江衢州、麗水特色鄉村,見證了浙江美麗鄉村新變化,村民們的"美麗鄉村夢"正一步步變為現實。農民生活更富裕:衢州青山村用"枇杷"撬動生態經濟地處衢州開化縣村頭鎮東南面的青山村,位於海拔400多米的半山腰,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適宜枇杷、高山蔬菜、油菜等栽培。在2013年以前,銷售這些農産品是村民們最頭疼的問題,而如今,"高山農産品"供不應求成了村民們最幸福的"煩惱"。42歲的青山村村主任汪平對此感觸頗深,以前村民要挑著枇杷倒兩趟車,花2個多小時才能到縣城賣枇杷,辛苦不説,在縣城沒有固定銷售點、當天賣不完的只得低價處理或者送人、倒掉,效益也不穩定。經濟收入的不景氣,讓汪平和其他村民一樣,選擇外出打工。

青山村的枇杷樹。

  這種轉變發生在2014年,隨著國家對"三農"的重視,開化縣也逐漸重視鄉村經濟的發展,開展了開化縣新聞中心新聞幫扶、網絡幫扶系列工作,宣傳青山農産品,打響了青山村的名氣。這讓汪平看到了希望,他回到青山村,重新種起了枇杷。"國家的政策讓村民對村子的發展了有了信心,大家也願意回來了。"汪平告訴記者。2017年,整個採摘季青山村成功銷售20萬公斤枇杷,人均增收2300余元。村頭鎮黨委書記陸永和説:"我們正在努力提升青山枇杷的品質,2017年開始對枇杷樹進行了三疏一改,還請蘭溪的枇杷專家來實地指導。去年5月,青山村先改造了50畝枇杷作為示範園,今年將陸續完成全村改造,預計到2020年,青山村村民枇杷加蜂蜜的戶均收入將達到1萬五以上,比改造前至少翻一番。"據汪平介紹,青山村還提出了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的初步設想。其中,枇杷産業的目標是:用三年時間,枇杷收入翻兩番,實現"一畝山萬元錢"。 村民們的收入也不僅限于枇杷,冬日開花的枇杷樹也讓蜂農余智慧嘗到了甜頭,原本在杭州開飯店的他專門返鄉養蜂,這個冬天收穫了150斤左右的枇杷蜜,帶給他3萬元左右的收益。鄉村振興讓青山村村民們的日子一天天"甜起來"。

農民收蜂蜜 央廣網記者傅煒如 攝

  鄉村産業更興旺:麗水松陽茶香小鎮吸引村民回鄉創業2014年,麗水松陽新興鎮橫溪村的李賢高從外做生意回到家鄉後,就再也不捨得離開。近幾年松陽茶葉的轉型升級之路,讓村民們看到了商機,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的創業夢,是李賢高夢寐以求的。麗水松陽"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生態綠茶之鄉。近年來,松陽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傾力打造"浙江生態綠茶第一縣",實現茶産業的轉型升級,逐步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科學趕超、生態惠民"産業發展之路。

松陽大木山茶園 央廣網記者傅煒如 攝

  2006年以前,李賢高做茶葉生意總是賺不了錢,而近年,他每年過年回家,都能看到新的變化,茶園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好,政府的支持越來越大,還有源源不斷前來的遊客。於是,他在茶園內開了民宿, "讓每一位客人都能在這裡品味到最純正的松陽茶葉,體驗茶文化、茶故事、茶民俗。"80後的松陽茶商草根創業者葉洪青,也在松陽實現了他的茶葉創業夢。2008年,葉洪青以7.5萬元高價拍得村裏一塊150畝大小的土地30年承包經營權,開始種植有機茶。現在,石塘村和附近村鎮的村民基本都在葉洪青的茶園工作,人均年入可達到30-40萬/每年。此外,2017年,葉洪青還採取了認養茶園的辦法,以每畝1-1.5萬元不等的價格,將10畝茶園特供給上海、杭州等地的客戶自主採摘、加工,開啟了松陽有機茶園新的經營模式。目前,松陽縣茶葉種植面積12.37萬畝,茶葉年産量1.19萬噸,一産産值8.05億元,佔全縣農業産值(15.48億元)的52%,全産業鏈産值達94.39億元,松陽以全省4%的茶園面積,産出6%的茶葉産量,8%的茶葉産值,茶産業成為松陽縣域經濟發展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鄉村面貌生態宜居:麗水下南山"古"村保護煥"新"顏在浙江農村,很多村子現已無人居住,但一磚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著村落歷史的印記。如何重新保護和開發鄉村,發掘古村落的文化根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麗水市蓮都區下南山成為了古村落保護性開發的典型樣板。"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南山古村落位於蓮都區碧湖鎮,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是市級文保單位。現存民居依山而建,屋舍呈階梯狀分佈。泥墻青瓦的建築外貌風格統一、錯落有致、古樸自然,是甌越古建的典型代表。

改造後的下南山村  央廣網記者傅煒如 攝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許多房子因村民搬遷,無人看管維護,導致老屋荒廢,民居漏雨、梁架傾斜、墻體開裂,古村逐漸變得衰落。2016年,麗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聯眾集團,投資6000萬元對下南山村進行整村開發與市場運作,大力引進民宿産業,重新活化了古村落,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經過改造,原來泥房青瓦衰敗的空心村被打造成現在集餐飲、書吧、咖啡吧、民宿等多種服務形式為一體的度假村,煥發新顏,成為麗水"大花園"的"金名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古村落保護性開發提供樣本和經驗。

改造後的下南山村 央廣網記者傅煒如 攝

  項目負責人朱鵬運表示,下南山村民將村裏的古民居交由村集體統一管理。企業承租後運營所産生的利潤,村集體與村民按三七比例分成。通過這種模式,村集體經濟和老百姓每年都有持續穩定的收益,真正實現了農民增收,有效破解歷史古村落保護的難題,讓農村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幸福之地。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