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加強産業融合互動 壯大現代産業體系
作者:夏傑長 張穎熙
摘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諸多方面一起努力。國內外經濟實踐經驗表明:現代産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産業強則經濟強,只有現代産業體系壯大了、協調了,現代化經濟體系才有堅實的基礎。這就不僅需要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各自發力,更要順應産業邊界逐漸打破、産業間分工日益細化、産業融合日益普遍的大趨勢,加強産業融合互動。在當前,強調服務業與工業(主要是製造業)的融合互動、服務業與農業的融合互動尤為重要。
關鍵詞:現代化經濟體系 産業融合 現代産業 全球價值鏈
一、現代産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概念。這不是簡單拋出一個新概念的問題,而是順應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尋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途徑和戰略部署,也是適應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發展動能的客觀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經濟建設實踐的具體運用。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了第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諸多方面一起努力。國內外經濟實踐經驗表明:現代産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産業強則經濟強,只有現代産業體系壯大了、協調了,現代化經濟體系才有堅實的基礎。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是現代産業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三大産業如果存在明顯的短板,就不可能建成現代産業體系,當然也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經濟體系。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實力已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産業結構不合理、産業層級較低、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於較低環節,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總體上大而不強,且三大産業間融合協調發展程度較弱等現實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走出這一困局,不僅需要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各自發力,更要順應産業邊界逐漸打破、産業間分工日益細化、産業融合日益普遍的大趨勢,加強産業融合互動。産業融合互動有許多組合,比如農業與工業的融合互動、服務業與工業的融合互動、服務業與農業的融合互動,以及産業內各子部門、各業態的融合互動,等等。在當前,強調服務業與工業(主要是製造業)的融合互動、服務業與農業的融合互動尤為重要。因為這樣做,既可以借力服務業尤其是生産性服務業,做大做強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夯實實體經濟的基石,又可以避免服務業自我循環,為服務業的發展尋找新動能、開闢新空間,從而實現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多贏格局,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二、通過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雙向融合做大做強“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
過去30多年,我國憑藉勞動力成本優勢,迅速滲透到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組裝和製造環節,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製造工廠”,穩居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但規模大、附加值低、品牌缺失的基本格局沒有實質性改變,長期處於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而西方發達國家控制著價值鏈的上游(如研發、設計)和下游(如市場行銷、品牌)的高端環節。這種格局如果繼續下去,我們可能在全球價值鏈上被“低端鎖定”。我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後期加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製造業轉型升級必須依靠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來推動,要通過知識密集型服務要素對製造業的嵌入,而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值”含量,實現“智慧製造、柔性製造、協同製造”,攀升價值鏈的中高端。在工業化發展較高階段,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界限日益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需要彼此支撐、互助共贏,推進“中國製造”和“中國服務”互促共進和雙贏發展。因此,選擇製造業和服務業雙向融合的發展模式,是一種“雙贏”戰略,既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製造業強國找到了新動能新路徑,也為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擴展了新空間新出路。這種雙向融合的模式,主要是通過製造服務化和服務型製造兩種方式來實現的。
1.製造服務化
製造業服務化的核心要義就是製造企業為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價值增值以及獲取競爭優勢,將價值鏈由以製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的一種動態過程,這個轉變的實質就是向提供更加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務、支持系統、綜合方案等。推進製造服務化,當前要著力解決如下兩個問題。
一是鼓勵製造業分離發展服務業,按照做強做專製造業的要求,推動生産性服務環節專業化、社會化發展。主要包括:分離發展科技研發服務,鼓勵生産製造企業將研發中心、技術中心、重大産業技術平臺等,組建成專業化的具有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工業設計和節能環保功能的服務型企業,形成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社會化有償服務的體系,打造一批競爭能力較強、技術水準較高的科技研發企業,促進科技研發服務業加快發展;分離發展現代物流服務,鼓勵製造企業利用現有的倉儲能力和庫房、運輸車輛以及原材料等資産,投資組建獨立的物流配送公司,對企業生産資料和産品實行統一配送;分離發展貿易行銷服務,鼓勵有條件的生産製造企業成立獨立核算的貿易和行銷企業,利用生産企業的品牌優勢,開展第三方貿易;分離發展融資租賃服務,依託知名製造企業的品牌優勢、渠道優勢、資金優勢,借助客戶資源和行銷網絡,聯合金融服務機構,共同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融資租賃等服務;分離發展設計策劃服務,鼓勵生産製造企業將設計、諮詢、策劃、廣告、工業創意等環節分離,打造一批高附加值、高層次的設計策劃企業。重點對像是設計策劃等功能完備、具有較強對外服務能力的大企業集團。
二是推動製造業延伸産業鏈,在最終産品中增加更多的服務元素,實現産業鏈服務化。不斷強化研發設計、工程設計、運營管理、客戶服務、維護維修、檢驗檢測、售後服務、金融租賃等高端服務環節,提升産品附加值。製造企業服務化轉型過程中,要善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以裝備製造業為例,除為客戶提供自産主體設備外,還提供設備成套(包括系統設計、系統設備提供、系統安裝調試)和工程承包(包括基礎、廠房、週邊設施建設)等,同時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維修改造服務,由設備的製造廠商提供設備的維修、檢修、升級、改造,並向客戶提供專業化遠程設備狀態管理服務,對客戶裝置實施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狀態管理。
2.服務型製造
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服務型製造能力成為決定製造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以及利潤的主要來源,許多傳統製造企業將業務重心從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移,全球製造業發展正呈現出製造業服務化,即以生産過程為主向服務型製造轉型的趨勢。《中國製造2025》指出要“加快製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將發展服務型製造業作為製造業發展的一項任務。服務型製造具有綠色、柔性、協同、智慧等特點,是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産業形態,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主動選擇,是服務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通過發展服務型製造,有助於實現中國製造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從高能耗向低能耗、從低效率向高效率、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攀升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也可以更好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更有效地實現供需對接和市場出清。
三、以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不能僅在“種植業”上下功夫,還要特別關注農業産前、産後問題。農業的産前、産後問題基本上屬於服務業範疇。發達國家經驗和我國這些年農業發展實踐表明,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培育為農服務主體,整合為農服務資源,創新為農服務機制,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在推進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但這些成就,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提出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體系”、“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等意見,這些意見對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和為農服務機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在整合、集成以往工作基礎上,從服務主體、服務資源、服務機制等方面,統籌謀劃推進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業服務的規模化、市場化和社會化水準,以充分發揮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對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支撐作用。
1.培育為農服務主體
一是改革政府農業服務機構體制,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完善其公益性服務職能。改革政府服務機構體制、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關鍵是要加強縣鄉兩級基層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提高人員素質,健全縣鄉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疫防控、農産品品質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當前重點要推廣現代農技諮詢平臺、農業科技入戶包村聯戶制、農技推廣責任制和村級綜合服務站等比較成熟的服務模式。通過對公共服務機構的改革和服務機制的創新,使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與其履行的依託職能相匹配,通過承擔公益性的農業産業化服務項目,滿足農民的服務需求,促進農業效率的提高。
二是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完善運行機制,提高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合作組織在農業産業化服務中的基礎地位。各級政府對農民合作組織採取恰當、有效的扶持政策,如在縣級以上財政部門可設立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專項資金;對於實力較弱的合作組織,應在收稅上給予最大限度的優惠;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商業金融機構應採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設立農村信貸擔保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和協會組織創辦為“三農”服務的擔保公司;引導種養大戶建立信用聯合體, 完善信用加互保的信貸模式, 解決種養大戶資金需要。
三是提高農業龍頭企業的服務能力,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加強龍頭企業在農業産業化服務中的骨幹作用。地方政府應該把龍頭企業産品的定位放在依託地區資源優勢、生産高端産品和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品牌上來,重點扶持一到兩個能夠帶動整個地區發展、農民致富的優質企業。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企業與農戶責、權、利相一致的共同體。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農業産業化經營,開展統一供應良種、統一生産技術標準、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銷售農産品等服務,共同分享農業産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所帶來的利益。
2.整合為農服務資源
伴隨著農業和農村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村服務資源已經有了一定積累,這是構建新型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基礎。但這些資源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機構,其中相當部分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加強農村服務資源整合,提高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服務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是我國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是加強政府涉農機構力量整合與部門間協作,提高凝聚資源的能力。建議在地方政府設立農業服務改革領導小組,把加快推進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的“一把手工程”。該領導小組主要負責農業服務體系改革相關工作,落實試點改革的相關方針、政策和重大項目,統一協調各個相關職能部門,在組織上保證綜合改革各項措施的順利實施。加強相關部門間的協作,積極探索和完善部門間協作的機制,整合各類農業服務資源,形成農業服務業發展合力。
二是積極打造各類公共服務平臺,探索促進資源集聚和共享的有效方式。農村服務業公益性較強,而服務對象的特點是量大、面廣,通過構建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如人才服務網絡平臺、科技資訊平臺、信息服務平臺、裝備服務平臺等,可以有效地集成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推動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中,各級政府部門無疑應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應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向公共服務平臺。
三是努力推動城市資本與服務下鄉,促進資源合理流動。長期以來,農民亟需的公共服務、科技、信息、仲介、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與農村聯繫鬆散,資源大量閒置。應把城市部門的服務職能向農村延伸,不單要為城市服務,更要為農村服務,推進城鄉服務一體化。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帶動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跟進,可以較快地彌補農村服務資源短缺的老大難問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提升農業生産能力,增加農業生産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
3.創新為農服務機制
在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各類服務要素、各子系統能否組成一個有機系統,發揮體系的整體功效,關鍵是能否通過建立有效機制促使各類要素有效組合和合理搭配,促使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因此,應把加強機制創新作為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創新的切入點,通過機制創新,提高各類主體參與和開展各種為農服務的積極性,促進服務資源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促進服務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一是創新投入機制。在加大農業服務體系投入的同時,也要不斷創新投入機制,尤其是創新財政投入的方式和機制,提高投入的效益和效率。如通過建立針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資金補貼制度,設立專門的技術採用風險資金等形式,增強農村合作組織採用新技術和提供服務的能力;通過探索政府購買産品或服務等方式,引導科研院校、企業等向農戶、合作組織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二是創新參與機制。農業産業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多元化服務主體的參與,必須通過機制創新,為各類服務主體參與農業生産和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重點是探索科研、教育和推廣服務相結合的機制,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通過建立農業推廣教授制度、創建試驗示範基地等方式,探索科研-推廣服務、教學-推廣服務相結合的有效形式;探索村企共建機制,充分發揮企業配置資源的主體作用,探索建立“企業+科研院所+農戶”、“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服務形式,與科研院校開展産學研合作,與農戶和合作組織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探索農民主動參與的有效機制,鼓勵在農民、科研人員、推廣服務組織之間建立夥伴關係,相互學習,以提高農民適應新技術的能力。
(夏傑長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張穎熙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