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好日子是“種”出來的

2018-02-26 18:21:45|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楊玉國

  【最美基層幹部】

農民的好日子是“種”出來的

——記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奢嶺街道馬場村黨總支書記李華靚

  籌集140萬元建成的文化大院飄蕩出濃濃的書香氣息和藝術氣息,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入社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推廣本地綠色水稻遠銷北、上、廣等大城市……在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奢嶺街道馬場村,以前農民們夢寐以求的好日子,如今在一位身邊能人的帶領下,正在不斷變成現實。他就是黨的十九大代表、馬場村黨總支書記李華靚。

  “我是農民的兒子,要用自己的努力改變農民的命運。”站在記者面前的李華靚,淳樸、憨厚,渾身透出一股力量。李華靚覺得,農民的好日子是“種”出來的,但怎麼“種”卻大有學問。

  馬場村是水稻育種基地,全村共有水田600公頃,佔全村耕地面積的90%。以前育苗、插秧、收割、脫粒都是人工操作,費工費時,勞動強度大。2008年,國家出臺了“扶持農村農業機械化”的優惠政策,李華靚怦然心動,他想創建家鄉的農機專業隊,徹底改變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傳統農耕方法。

  萬事開頭難。村裏很多人認為這個沒念幾天書的毛頭小子搞不出什麼名堂,持觀望態度。但李華靚並不氣餒,通過向銀行貸款和向親友借錢,他湊到了140余萬元,先後購置收割機、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育秧設備及相關配套農機具20多臺(套),創辦了全街道第一家合作社——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現在農耕輕鬆多了,這些大機器一個頂10個人,騰出時間外出打工,還能有種植業以外的收入,華靚真是個好支部書記。”社員李洪有説。

  合作社從最初的5戶社員,發展到如今的300戶村民入社,其中本村有180戶,周邊村有120戶。為解決社員的後顧之憂,李華靚還帶頭成立了晟華農資經銷超市,保證合作社成員用上放心種子、放心化肥,降低生産成本,對於困難農民還採取賒銷墊付農用物資的方式,確保他們能夠及時耕種。

  隨著生産的深入,李華靚有了新的體會:會“種”還只是初級階段,關鍵是如何做好後期運營。為此,他首先帶領村民向稻米深加工要效益。從水稻的統一購種、統一種植、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入手,引進先進的水稻篩選機、磨米機、檢斤流水線等完整配套設備,實現了水稻加工的流水作業,最終實現年加工銷售優質大米1200多萬斤,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水稻品質和産量的雙重效益。

  緊接著,李華靚帶領村民積極打造含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綠色水稻品牌,申請註冊“雙盛古稻”等綠色水稻商標。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效益的不斷增長,産品的附加值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産品遠銷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成為備受消費者青睞的“明星”産品。

  為進一步拓寬水稻銷售渠道,李華靚還積極嘗試推廣“互聯網+”行銷模式,創辦了雙陽區第一家以服務“三農”為主導的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園——吉林省晟華農村電商創業園。創業園以“電商+村+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在周邊23個村建立惠民服務站,形成“村村聯動”的農村電商格局。

  “經濟上去了,文化下去了,可不行,要把‘文化’也‘種’在農村。”李華靚所在的馬場村距離雙陽城區較遠,以前沒有村部,村民除電視外少有其他文化娛樂設施,文化生活比較匱乏,群眾文化娛樂空間也很有限。為加強村屯基礎設施建設,李華靚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建成了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在室內合理規劃設置了“一廳五室”,即一站式服務大廳,多功能室、衛生計生室、文體活動室、圖書室和合作社辦公室。

  同時,李華靚利用晟華農業專業合作社現有條件,積極爭取資金,建設了一個集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和農業合作社辦公于一體的村民文化活動場所,經常組織各種文化活動,真正讓村民“樂”有保障、“樂”有場所、“樂”有內容,打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村民文化,推動形成文明村風。

  “未來農村的面貌,不離土不離村,照樣過上城市生活。”面對記者關於勾勒一個未來鄉村圖景的提問,李華靚説。

  建設休閒農業示範園、農業生態園、生態農莊和農家樂,開展餐飲、休閒、觀賞、垂釣等系列旅遊服務;實施有機農業基地擴展,構建起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持續抓好村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整治的基礎上,結合土地增減掛鉤政策,使農民由分散居住向城市化小區居住集中,土地由分散經營向新型合作社集中,逐步形成集生産區、生活區、文化區、風景區等四大“品質功能區”……這是李華靚為馬場村規劃的到2030年時的模樣,也是這位馬場村振興領路人理想的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 鮑盛華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楊心悅)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